照何休的說法,《春秋》所記的過程,是孔子在抱負上變“衰亂世”為“昇平世”,再變成“承平世”的過程。何休以“所傳聞世”與“衰亂世”相共同,這是第一階段。在此階段,孔子集合他的全數重視於本身的魯國,以魯為改製中間。何休以“所聞世”與“昇平世”相共同,這是第二階段。在此階段,孔子已經治好了本國,進而將安寧和次序傳到“中國”境內的其他中原國度。最後,第三階段,何休以“所見世”與“承平世”相共同。在此階段,孔子不但將安寧和次序傳到諸夏之國,並且野蠻了四周的蠻夷之國。在此階段,何休說:“天下遠近大小若一。”(《公羊傳》隱公元年注)當然,何休的意義不是說,這些事孔子都實際完成了。他的意義是說,如果孔子當真有了權力、權威,他就會完成這些事。但是,即便如此,這個學說也仍然是怪誕的,因為孔子隻活在《春秋》三世的前期,如何能夠做前期的事呢?
社會退化的三個階段
對《春秋》的解釋
照董仲舒說,直接擔當週朝的既不是秦朝,也不是漢朝。他斷言,實際上是孔子受天命繼周而正黑統。孔子不是實際的王,倒是合法的王。
照董仲舒的說法,在實際汗青上,夏朝(傳說在公元前2205年至前1766年)正黑統;商朝(約公元前1766年至約前1122年)正白統;周朝(約公元前1122年至前255年)正赤統。這構成汗青演變的循環。周朝今後的新朝代又要正黑統,照此循環下去。
王者以慶、賞、罰、刑為“四政”,相稱於四時。董仲舒說:“慶賞科罰與春夏秋冬,以類呼應也,如合符。故曰王者配天,謂其道。天有四時,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時,通類也,天人所同有也。”(《四時之副》)
政治哲學
當然,這隻不過是偶合。照董仲舒所說,三統並無底子分歧。他以為,新王建立新朝代,是因為他受命於天。以是他必須做出某些表麵上的竄改,以顯現他受了新命。這些竄改包含“徙居處,更稱呼,改正朔,換衣色”。董仲舒說:“若夫綱領、人倫、事理、政治、教養、風俗、文義儘仍舊,亦何改哉?故王者有改製之名,無改製之實。”(《楚莊王》)
何休申明的門路,是孔子從本國做起,進而治平天下。這條門路,與《大學》申明的治國平天下的步調類似。以是在這一方麵,《春秋》成了《大學》的例證。
從機器論上講,照董仲舒所說,則是“百物去其所與異,而從其所與同”,“物固以類相召也”(《同類相動》)。以是人的非常必定引發天然界的非常。董仲舒以為這美滿是天然規律,毫無超天然的身分,這就與他在彆處所講的目標論學說衝突了。
之前有三部首要的解釋《春秋》的書,即《三傳》,從漢朝起這《三傳》本身也成了典範。它們是《左傳》(能夠本來不是全部地為解釋《春秋》而作,到厥後才歸附上去)、《公羊傳》、《穀梁傳》。“三傳”都是以傳聞是作者的姓氏定名。此中以《公羊傳》的解釋,特彆與董仲舒的學說相合。在《公羊傳》中有不異的三世說。東漢前期,何休(129—182)為《公羊傳》作解詁,進一步對這個學說停止了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