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皎還奉告我們,道生曾說:“夫象以儘意,對勁則象忘;言以詮理,入理則言息。……若忘筌取魚,始可與言道矣。”(《高僧傳》卷七)這也就是《莊子》說的:“筌者以是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以是在兔,得兔而忘蹄。”(《莊子·外物》)中國哲學的傳統,把用詞叫做“言筌”。遵循這個傳統,最好的言說是“不落言筌”的言說。
“禪”或“禪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譯,原意是深思、靜慮。佛教禪宗的發源,按傳統說法,謂佛法有“教外彆傳”,除佛教典範的教義外,另有“以心傳心,不立筆墨”的教義,從釋迦牟尼佛直接傳下來,傳到菩提達摩,傳聞已經是第二十八代。達摩於梁武帝時,約520年至526年,到中國,為中國禪宗的初祖。
由此可見,在道生期間,已經為禪宗做了實際背景的籌辦,鄙人一章便知其詳。但是禪宗的大師們,仍然需求在這個背景上,把本章所講的各項實際,歸入他們的高浮雕當中。
道生的哲學
《辯宗論》附有道生的《答王衛軍書》,這封信完整同意謝靈運的論點。《辯宗論》載在道宣(596—667)編的《廣弘明集》中(卷十八,載《大藏經》卷五十二)。
僧肇(384—414),京兆(今西安四周)人。他先研討老莊,厥後成為鳩摩羅什的弟子。他寫了幾篇論文,先人輯成一集,稱為《肇論》。《肇論》第二論是《不真空話》,此中說:“但是萬物果有其以是不有,有其以是不無。有其以是不有,故雖有而非有;有其以是不無,故雖無而非無。……以是然者,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豈待緣而後有哉?譬彼真無,無自常無,豈待緣而後無也?如有不能自有,待緣而後有者,故知有非真有。……萬物若無,則不該起,起則非無。……欲言其有,有非真生;欲言其無,事象既形。象形不即無,非真非實有。但是不真空義,顯於茲矣。”(見《大藏經》卷四十五)
僧肇的哲學
“宇宙的心”的看法,是印度對中國哲學的進獻。佛教傳入之前,中國哲學中隻要“心”,冇有“宇宙的心”。道家的“道”,雖如老子所說,是“玄之又玄”,但是還不是“宇宙的心”。在本章所講的期間今後,在中國哲學中,不但有“心”,並且有“宇宙的心”。
公元5世紀,在中國的佛教此宗大師之一是鳩摩羅什。他是印度人,出世的國度則在今新疆。他於401年到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在此定居,直到413年去世。在這十三年中,他將很多佛經譯為漢文,教了很多弟子,此中有些人很著名,很有影響。這一章隻講他的兩個弟子:僧肇和道生。
僧肇還提出了論證,詳細化了第三層次即最高層次的二諦。這些論證見於《肇論》的《般若無知論》。僧肇把“般若”描述成聖智,但是他又說聖智實際上是無知。因為要知某一事物,就要選出這個事物的某一性子,以此性子作為知的工具。但是聖智是要知“無”,它“超乎形象”,冇有性子,以是“無”底子不能成為知的工具。要知“無”,隻要與“無”同一。這類與“無”同一的狀況,就叫做涅槃。涅槃和般若,是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麵。正如涅槃不是可知之物,般如果不知之知(說見《般若無知論》,載《大藏經》卷四十五)。以是在第三層次上,甚麼也不能說,隻要保持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