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簡史_第51章 西方哲學的傳入(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在這裡不必詳細考查中國人最後打仗西方文明時所采納的態度。這裡隻說,到明朝前期,即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很多中國粹者已經對當時耶教布羽士傳入的數學、天文學深有印象。如果歐洲人把中國及四周地區稱為“遠東”,那麼,中國人在與歐洲人打仗的初期就把歐洲稱為“遠西”,即“西歐”。在此之前,中國人已經把印度稱為“西天”,當然隻要把印度以西的國度稱為“西歐”了。這個稱呼現在已經不消了,但是直到上世紀末還是常用的。

因為這個原因,清朝的學者們策動了“回到漢朝”的活動,意義就是回到漢朝學者為先秦典範所作的註釋。他們信賴,漢朝學者餬口的期間距孔子不遠,又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是以漢儒對典範的解釋必然比較純粹,比較靠近孔子的原意。因而,他們研討了浩繁的漢儒註釋,都是新儒家所摒棄的,他們將這類研討稱為“漢學”。這個稱呼是與新儒家對峙的,他們稱新儒家為“宋學”,因為新儒家的首要學派興於宋朝。從18世紀到本世紀初,清儒中的漢學與宋學之爭,是中國思惟史上最大的論爭之一。從我們現在的觀點看,它實際上是對當代文獻停止哲學解釋與停止筆墨解釋的論爭。筆墨解釋,側重在它信賴的文獻原有的意義;哲學解釋,側重在它信賴的文獻應有的意義。

我在第十六章說過,在傳統上,中國人與外人即“蠻夷”的辨彆,其意義側重在文明上,不在種族上。中國群眾族主義認識的生長,向來是重在文明上,不重在政治上。中國人作為陳腐文明的擔當者,在地理上與其他任何劃一的文明古國相距悠遠,他們很難瞭解,與他們本身的餬口體例分歧的人,如何會是有文明的人。是以,非論甚麼時候,他們一打仗到分歧的文明,老是偏向於鄙棄它、回絕它。他們不是把它們當作分歧的東西,而徑直以為它們是差勁的、弊端的東西。就像我們在第十八章看到的,佛教的傳入刺激了玄門的建立,它是在信奉方麵作為民族主義的反應而呈現的。一樣的,西方文明的傳入,在此中起首要感化的是基督教會,也激起了類似的反應。

但是從哲學的觀點看來,這類怒斥美滿是不相乾的。正如第二十四章指出的,新儒家是儒家、佛家、道家(通過禪宗)、玄門的綜合。從中國哲學史的觀點看來,如許的綜合代表著生長,是以是功德,不是好事。

王守仁餬口在明朝(1368―1643),這是一個漢人的皇朝,代替元朝(1280―1367)的蒙前人皇朝。明朝被海內反動和內部侵犯所顛覆,代之以清朝(1644―1911),在中國汗青上,這是第二次非漢人統治天下,這一次是滿人。但是對於中國文明,滿人比蒙前人百倍憐憫。清朝的前二百年,全部地說,是中海內部戰役和繁華的期間。在這個期間,在某些方麵,中國的文明有了嚴峻停頓;但是在其他方麵,這個期間滋長了文明的和社會的保守主義。官方方麵,程朱學派的職位乃至比前朝更加穩固。非官方方麵,對程朱學派和陸王學派在清朝都產生了嚴峻的反動。反對程朱陸王的魁首人物,都怒斥他們在禪宗和道家影響下,弊端地解釋了孔子的思惟,因罷了經喪失了儒家固有的實際方麵。有人進犯說:“朱子道,陸子禪。”在某種意義上,這類怒斥並不是完整不公道的,這疇前兩章便能夠看出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