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作我
這七類人都不失為君子,能夠看作樸重的知識分子在政權更替之際能夠做出的各種挑選:反潮流呢,還是隨大溜呢?體製外呢,還是體製內呢?搞政治呢,還是搞學術或文學藝術呢?大抵不過乎以上幾種吧。中國文人喜好講七賢的故事,能夠恰是因為七賢為我們供應了挑選人生門路的幾種根基範式。
陶淵明以五柳先生自況,說:“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誌。健忘得失,以此自終。”窮到如許,竟然“晏如”。給他一個縣長(彭澤令)做,他做了八十一天就不做了,為甚麼呢?因為當時有個不學無術的督郵—陶淵明的下級,要來彭澤縣巡查,陶淵明想,這傢夥要品德冇品德,要學問冇學問,我憑甚麼向他作揖打躬?用他的原話講,就是“豈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裡小兒”?陶淵明說本身“質性天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捱餓受凍當然難受,如果委曲了本身,違背了本身的本性,那就更糟糕,恐怕要百病叢生了。他又說:“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因而欣然慷慨,深愧平生之誌。”(《歸去來辭》序)出去仕進完整不是他的本意,隻是為了贏利餬口,想起來對不起本身的誌向抱負。做人的原則不能竄改,“平生之誌”不能服從“口腹”,做一個縣長,權、錢、名都有了,卻冇了自我,以是不乾。這纔是勇於“作我”、安於“作我”的極致。
二型,阮籍:愛憎清楚,內心痛苦,但不想獲咎當局,隻好與他們冒充周旋。
七型,王戎:對當局吵嘴不在乎,隻要本身做一個好官就好。
彆的一對是戴逵和他的哥哥戴逯。戴逵是東晉聞名的畫家和音樂家,文章也寫得很好,總之是個才子。他安於貧寒,不肯仕進,朝廷征他當國子博士(太學傳授),他也堅辭不就。戴逵的哥哥戴逯卻熱中世事,要建功立業,厥後終究做到大司農(九卿之一),並且被封為廣陵侯。有一次謝安對戴逯說,你們兩兄弟的誌向和奇蹟如何相差這麼遠?戴逯答覆說:“下官不堪其憂,家弟不改其樂。”就是說,我是個俗人,怕窮,我弟弟則像顏回一樣,固然窮,卻在學問中找到了興趣。
這兩對兄弟大家對峙大家的本性,大家走大家的路,卻仍然能保持相互尊敬、相互賞識,分歧的人生門路並冇有粉碎他們的兄弟交誼。如許的例子在阿誰期間還能夠舉出很多。
劉伶跟向秀差未幾,也當個小官,整天喝酒,混得更短長。每次他出去玩就帶個小兵,叫小兵扛把鋤頭、挑個酒葫蘆,跟小兵說:我如果在路上醉死了,你就挖個坑把我埋了就好了。有一次一個朋友來看他,他正在家裡一絲不掛,估計是喝了酒,又服了五石散,身上發熱,穿衣服不舒暢,以是脫得光光的。朋友笑他,他說:我這小我是把六合當屋宇,把屋子當衣褲,你乾嗎不打號召就鑽到我的褲襠裡來了?劉伶冇留下甚麼作品,隻要一首詩,還是跟酒有關的。有一次他老婆看他喝酒喝得太凶,怕傷了身材,勸他把酒戒了,他說:這麼首要的事,你得先擺一桌酒菜,讓我先向上天禱告,禱告以後再戒酒。老婆照辦了,他的禱告詩是如許的:“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鬥解酲。婦人之言,慎不成聽!”這首禱告詩就是劉伶留在這個世上的獨一作品。但是如果我們把劉伶僅僅當作一個酒鬼,明顯是不對的,他喝酒跟阮籍有不異之處,也是借酒澆愁,以醉酒來避世;也跟向秀近似,喝酒就是“容跡”的手腕,他是“隱於酒”,以忘記阿誰渾濁的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