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_第117章 (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燒當羌豪迷唐既入朝。其餘種人不滿二千,饑窘不立,入居金城。帝令迷唐將其種人還大、小榆穀;迷唐以漢作河橋,兵來無常,故地不成複居,辭以種人饑餓,不肯遠出。護羌校尉吳祉等多賜迷唐金帛,令糴穀市畜。促使出塞,種人更懷猜驚。是歲,迷唐複叛,脅將湟中諸胡寇鈔而去,王信、耿譚、吳祉皆坐征。

荊州雨水。

四州雨水。

清河王慶始敢求上母宋朱紫塚,帝許之,詔太官四時給祭具。慶垂涕曰:“生雖不獲扶養,終得奉祭奠,私願足矣!”欲求作祠堂,恐有自同恭懷梁後之嫌,遂不敢言,常泣向擺佈,覺得冇齒之恨。後上言:“外祖母王大哥,乞詣雒陽療疾。”因而詔宋氏悉歸京師,除慶舅衍、俊、蓋、暹等皆為郎。

十一月,癸卯,以光祿勳河南呂蓋為司徒。

十一月,癸卯,以大司農沛國徐防為司空。防上疏,覺得:“漢立博士十有四家,設甲乙之科以勉勸學者。伏見太學試博士弟子,皆以意說,不修家法,私相包庇,開生奸路。每有策試,輒興諍訟,論議紛錯,相互是非。孔子稱‘述而不作’,又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今不依章句,妄生穿鑿,以遵師為非義,意說為得理,輕侮道術,浸以成俗,誠非聖旨實選本意。改薄從忠,三代常道;專精務本,儒學所先。臣覺得博士及甲乙策試,宜從其家章句,開五十難以試之,解釋多者為上第,引文明者為高說。若不依先師,義有相伐,皆正覺得非。”上從之。

嶺南舊獻生龍眼、荔枝,十裡一置,五裡一候,日夜傳送。臨武長汝南唐羌上書曰:“臣聞上不以滋味為德,下不以貢膳為功。伏見交趾七郡獻生龍眼等,鳥驚風發;南州地盤酷熱,惡蟲猛獸,不斷於路,至於冒犯滅亡之害。死者不成複活,來者猶可救也。此二物升殿,一定延年益壽。”帝下詔曰:“遠國珍羞,本以薦奉宗廟,苟有傷害,豈愛民之本,其敕太官勿複受獻!”

帝因朝會,召見諸儒,使中大夫魯丕與侍中賈逵、尚書令黃香等相難數事,帝善丕說,罷朝,特賜衣冠。丕因上疏曰:“臣聞說經者,傳先師之言,非從己出,不得相讓;相讓則道不明,若端方衡量之不成枉也。難者必明其據,說者務立其義,浮華無用之言,不陳於前,故精思不勞而道術愈章。法異者各令自說師法,博觀其義,無令芻蕘以言獲咎,幽遠獨占丟失也。”

冬,十月,戊申,帝幸章陵;戊午,進幸雲夢。時太尉張禹留守,聞車駕當幸江陵,覺得不宜冒險遠遊,驛頓時諫。詔報曰:“祠謁既訖,當南禮大江;會得君奏,臨漢回輿而旋。”十一月,甲申,還宮。

丁酉,司空巢堪罷。

秋,玄月,壬年,車駕南巡,清河、濟北、河間三王並從。

永元十四年壬寅,公元一零二年春,安寧降羌燒何種反,郡兵擊滅之。時西海及大、小榆穀擺佈無複羌寇,隃麋相曹鳳上言:“自建武以來,西羌犯法者,常從燒當種起,以是然者,以其居大、小榆穀,地盤肥美,有西海魚鹽之利,阻大河覺得固。又,近塞內諸種,易覺得非,難以攻伐,故能強大,常雄諸種,恃其權勇,招誘羌、胡。今者衰困,黨援壞沮,亡逃棲竄,遠依發羌。臣愚覺得好及此時建複西海郡縣,規固二榆,廣設屯田,隔塞羌、胡交關之路,遏絕狂狡窺欲之源。又殖穀富邊,省委輸之役,國度能夠無西方之憂。”上從之,繕修故西海郡,徙金城西部都尉以戍之,拜鳳為金城西部都尉,屯龍耆。後增廣屯田,列屯夾河,合三十四部。其功垂立,會永初中諸羌叛,乃罷。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