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七月,鐘羌良封等複寇隴西、漢陽。詔拜前校尉馬賢為謁者,鎮撫諸種。冬,十月,護羌校尉馬續遣兵擊良封,破之。
冬,十月,丁亥,承福殿火。
蒲月,戊戌,詔以春夏連旱,赦天下。上親身露坐德陽殿東廂請雨。以尚書周舉才學優深,特加策問。舉對曰:“臣聞陰陽閉隔,則二氣否塞。陛下廢文帝、光武之法,而循亡秦奢移之慾,內積怨女,外有曠夫。自枯旱以來,彌積年事,未聞陛下改過之效,徒勞至尊透露風塵,誠無益也。陛下但務其華,不尋實在,猶緣木希魚,卻行求前。誠宜推信革政,崇道變惑,出後宮不禦之女,除太官重膳之費。《易·傳》曰:‘陽惑天不旋日。’惟陛下留意裁察!”帝複召舉麵問得失,舉對以“宜慎官人,去貪汙,遠佞邪。”帝曰:“官貪汙、佞邪者為誰乎?”對曰:“臣從下州超備奧妙,不敷以彆群臣。然公卿大臣數有直言者,忠貞也;恭維苟容者,佞邪也。”
秋,八月,太原旱。
乙巳,之前司空王龔為太尉。
戊午,赦天下。
龔疾寺人擅權,上書極言其狀。諸黃門使客誣奏龔罪;上命龔亟自實。李固奏記於梁商曰:“王公以堅毅之操,橫為讒佞所構,世人聞知,莫不歎栗。夫三公尊敬,無詣理訴冤之義,纖微感概,輒引分決,是以舊典不有大罪,不至重問。王公卒有它變,則朝廷獲害賢之名,群臣無救護之節矣!語曰:‘善人在患,饑不及餐。’斯當時也!”商即言之於帝,事乃得釋。
漢紀四十四(起閼逢閹茂,儘旃蒙作噩,凡十二年)
永和四年己卯,公元一三九年春,正月,庚辰,逵等伏法。事連弘農太守張鳳、安平相楊皓,皆坐死。辭所連染,延及在位大臣。商懼多侵枉,乃上疏曰:“春秋》之義,功在元帥,罪止首惡。大獄一起,無辜者眾,死囚久係,纖微成大,非以是順迎和藹,平政成化也。宜早訖章,以止拘繫之煩。”帝納之,罪止坐者。仲春,帝以商少子虎賁中郎將不疑為步兵校尉。商上書辭曰:“不疑童孺,猥處成人之位。昔晏平仲辭鄁殿以守其富,公儀休不受魚飧以定其位。臣雖鄙人,亦願固福祿於聖世!”上乃以不疑為侍中、奉車都尉。
陽嘉四年乙亥,公元一三五年春,北匈奴呼衍王侵車師後部。帝令敦煌太守出兵救之,倒黴。
仲春,丙子,初聽中官得以養子襲爵。初,帝之複位,寺人之力也,由是有寵,參與政事。禦史張綱上書曰:“竊尋文、明二帝,德化尤盛,中官常侍,不過兩人,近幸犒賞,裁滿數金,惜費重民,故家給人足。而頃者以來,無功小人,皆有官爵,非愛民重器、承天順道者也。”書奏,不省。綱,皓之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