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熙元年乙巳,公元四零五年春,正月,南陽太守扶風魯宗之起兵襲襄陽,桓蔚走江陵。己醜,劉毅等諸軍至馬頭。桓振挾帝出屯江津,遣使求割江、荊二州,饋送天子;毅等不準。辛卯,宗之擊破振將溫楷於柞溪,進屯紀南。振留桓謙、馮該守江陵,引兵與宗之戰,大破之。劉毅等擊破馮該於豫章口,桓謙棄城走。毅等入江陵,執卞範之等,斬之。桓振還,瞥見火起,知城已陷,其眾皆潰,振逃於溳川。
乞伏乾歸伐仇池,為楊盛所敗。西涼公暠與長史張邈謀徙都酒泉,以逼沮渠蒙遜;以張體頂為建康太守,鎮樂涫,以宋繇為敦煌護軍,與其子敦煌太守讓鎮敦煌,遂遷於酒泉。
初,南燕主備德仕秦為張掖太守,其兄納與母公孫氏居於張掖,備德之從秦王堅寇淮南也,留金刀與其母彆。備德與燕王垂舉兵於山東,張掖太守苻昌收納及備德諸子,皆誅之,公孫氏以老獲免,納妻段氏方娠,未決。獄掾呼延平,備德之故吏也,竊以公孫氏及段氏逃於羌中。段氏生子超,十歲而孫氏病,臨卒,以金刀授超曰:“汝得東歸,當經此刀還汝叔也。”呼延平又以超母子奔涼。及呂隆降秦,超隨涼州民徙長安。平卒,段氏為超娶女為婦。
戊戌,大赦,改元,惟桓氏不原;以桓衝忠於王室,特宥其孫胤。以魯宗之為雍州刺史,毛璩為征西將軍、都督益、梁、秦、涼五州諸軍事、璩弟瑾為梁、秦二州刺史,瑗為寧州刺史。劉懷肅追斬馮該於石城,桓謙、桓怡、桓蔚、桓謐、何澹之、溫楷皆奔秦。怡,弘之弟也。
盧循遣使進獻。時朝廷新定,未暇征討;壬申,以循為廣州刺史,徐道覆為始興相。循遺劉裕智粽,裕報以續命湯。循之前琅邪內史王誕為平南長史。誕說循曰:“誕本非戎旅,在此無用;素為劉鎮軍所厚,若得北歸,必蒙寄任,公私際會,仰答厚恩。”循甚然之。劉裕與循書,令遣吳隱之還,循不從。誕複說循曰:“將軍今留吳公,公私非計。孫伯符豈不欲留華子魚邪?但以一境不容二君耳。”因而循遣隱之與誕俱還。
義熙二年丙午,公元四零六年春,正月,甲申,魏主傉如豺山宮。諸州置三刺史,郡置三太守,縣置三令長;刺史、令長各之州縣,太守雖置而未臨民,功臣為州者皆征還京師,以爵歸第。
南燕主超猜虐日甚,政出權幸,盤於遊畋,封畋、韓訁卓屢諫不聽。超嘗臨軒問孚曰:“朕可方宿世何主?”對曰:“桀、紂。”超慚怒,孚徐步而出,不為改容。鞠仲謂孚曰:“與天子言,何得如是!宜還謝。”孚曰:“行年七十,惟求死所耳!”竟不謝。超以當時望,優容之。
魏詠之卒,江陵令羅修謀舉兵襲江陵,奉王慧龍為主。劉裕以幷州刺史劉道規為都督荊、寧等六州諸軍事、荊州刺史。修不果發,奉慧龍奔秦。
秦隴西公碩德伐仇池,屢破楊盛兵;將軍斂俱攻漢中,拔成固,徙流民三千餘家於關中。秋,七月,楊盛請降於秦。秦以盛為都督益、寧二州諸軍事、征南大將軍、益州牧。
八月,燕遼西太守邵顏有罪,逃亡為盜;玄月,中常侍郭仲討斬之。
晉紀三十六(起旃蒙大荒落,儘著雍涒灘,凡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