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元年甲子,公元四二四年春,正月,魏改元始光。
秦王熾磐遣太子暮末帥征北將軍木弈乾等步騎三萬,出貂渠穀,攻河西白草嶺、臨鬆郡,皆破之,徙民二萬餘口而還。
詔拜營陽王母張氏為營陽太妃。
秋,七月,行台至江陵,立行門於城南,題曰“大司馬門”。傅亮帥百僚詣門上表,進璽紱,儀物甚盛,宜都王時年十八,下教曰:猥以不德,廖降大命,顧己兢悸,何故克堪!輒當暫歸朝廷,展哀陵寢,並與賢彥申寫所懷。望體其心,勿為辭費。府州佐史並稱臣,請題榜諸門,一依宮省;王皆不準。教州、府、國法紀宥所統內見刑,原逋責。
王弘自以始不預定策,不受司空;表讓彌年,乃許之。乙酉,以弘為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丙寅,魏安寧殤王彌卒。
三月,丙寅,魏主尊保母竇氏為保太後。密後之殂也,世祖尚幼,太宗以竇氏慈良,有操行,使保養之。竇氏撫視有恩,訓導有禮,世神德之,故加以尊號,奉侍不異地點。
冬,十月,吐穀渾威王阿柴卒。阿柴有子二十人,疾病,召諸後輩謂之曰:“先公車騎,以大業之故,舍其子拾虔而授孤;孤敢私於緯代而忘先君之誌乎!我死,汝曹當奉慕瓂為主。”緯代者,阿柴之宗子;慕瓂者,阿柴之母弟、叔父烏紇提之子也。阿柴又命諸子各獻一箭,取一箭授其弟慕利延使折之,慕利延折之;又取十九箭使折之,慕利延不能折。阿柴乃諭之曰:“汝曹知之乎?孤則易折,眾則難摧。汝曹當戮力一心,然後能夠保國寧家。”言終而卒。
十一月,以武都世子玄為北秦州刺史、武都王。
玄月,丙子,立妃袁氏為皇後;耽之曾孫也。
己卯,魏主還平城。
太祖文天子上之上
癸卯,徐羨之進位司徒,王弘進位司空,傅亮加開府儀同三司,謝晦進號衛將軍,檀道濟進號征北將軍。
辛未,帝祀南郊,大赦。
裴子野論曰:古者人君養子,能言而師授之辭,能行而傅相之禮。宋之教誨,雅異於斯,居中則任仆妾,處外則近趨走。太子、皇子,有帥,有侍,是二職者,皆台皂也。製其去處,授其法例,導達臧否,罔弗由之;言不及於禮義,識不達於今古,謹敕者能勸之以鄙吝,狂愚者或誘之以凶慝。雖有徒弟,多以耆艾大夫為之;雖有友及文學,多以膏粱幼年為之;具位罷了,亦弗與遊。幼王臨州,長史行事;宣佈道命,又有典簽;常常專恣,竊弄威權,是以本枝雖茂而端良甚寡。嗣君衝幼,世繼奸回,雖惡物醜類,天然自出,然習則生常,其流遠矣。降及太宗,舉天下而棄之,亦昵比之為也。嗚呼!有國有家,其鑒之矣!
徐羨之等欲即以到彥之為雍州,帝不準;征彥之為中領軍,委以戎政。彥之自襄陽南下,謝晦已至鎮,慮彥之不過己。彥之至楊口,步往江陵,深布誠款,晦亦厚自籠絡;彥之留馬及利劍、名刀以與晦,晦由此大安。
六月,武都惠文王楊盛卒。初,盛聞晉亡,不改義熙年號,謂世子玄曰:“吾老矣,當終為晉臣,汝善事宋帝。”及盛卒,玄自稱都督隴右諸軍事、征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秦州刺史、武都王,遣使來告喪,始用元喜年號。
侍中程道惠勸羨之等立皇弟南豫州刺史義恭。羨之等以宜都王義隆素有令望,又多符瑞,乃稱皇太後令,數帝過惡,廢為營陽王,以宜都王辰承大統,赦極刑以下。又稱皇大後令,償還璽綬;並廢皇後為營陽王妃,遷營陽王於吳。使檀道濟入守朝堂。王至吳,止金昌亭;六月,癸醜,羨之等使邢安樂就弑之。王多力,突走出昌門,追者以門關踣而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