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國三年辛未,公元一一年遣田禾將軍趙併發守兵屯田五原、北假,以助軍糧。
是時諸將在邊,以大眾未集,未敢反擊匈奴。討濊將軍嚴尤諫曰:“臣聞匈奴為害,所向來久矣,未聞上世有必征之者也。後代三家周、秦、漢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漢得下策,秦無策焉。當週宣王時,獫狁內侵,至於涇陽;命將征之,儘境而還。其視蠻夷之侵,譬猶蚊虻,驅之罷了,故天下稱明,是為中策。漢武帝選將練兵,約齎輕糧,深切遠戍,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三十餘年,中國罷耗,匈奴亦創艾,而天下稱武,是為下策。秦始皇不忍小恥而輕民力,築長城之固,延袤萬裡,轉輸之行,起於負海;疆境既完,中海內竭,以喪社稷,是為無策。今天下遭陽九之厄,近年饑荒,西北邊尤甚。發三十萬眾,具三百日糧,東援海、代,南取江、淮,然後乃備。計其道裡,一年尚未調集,兵先至者聚居透露,師老械弊,勢不成用,此一難也。邊既空虛,不能奉軍糧,內調郡國,不相及屬,此二難也。計一人三百日蝕,用糽十八斛,非牛力不能勝;牛又當自齎食,加二十斛,重矣。胡地沙鹵,多乏水草,以舊事揆之,軍出未滿百日,牛必物故且儘,餘糧尚多,人不能負,此三難也。胡地秋冬甚寒,春夏甚風,多齎釜鍑、薪炭,重不成勝,食糽飲水,以曆四時,師有疾疫之憂,是故宿世伐胡不過百日,非不欲久,權勢不能,此四難也。輜重自隨,則輕銳者少,不得疾行,虜徐遁逃,勢不能及。幸而逢虜,又累輜重;如遇險阻,銜尾相隨,虜要遮前後,危殆不測,此五難也。大用民力,功不成必立,臣伏憂之。今既出兵,宜縱先至者,令臣尤等深切霆擊,且以創艾胡虜。”莽不聽尤言,轉兵穀仍舊,天下騷動。
莽恃府庫之富,欲立威匈奴,乃改名匈奴單於曰“降奴服於”,下詔遣立國將軍孫建等率十二將分道並出:五威將軍苗訢、虎賁將軍王況出五原;厭難將軍陳欽、震狄將軍王巡出雲中;振武將軍王嘉、平狄將軍王萌出代郡;相威將軍李棽、鎮遠將軍李翁出西河;誅貉將軍楊俊、討濊將軍嚴尤出漁陽;奮武將軍王駿、定胡將軍王晏出張掖;及偏裨以下百八十人,募天下囚徒、丁男、甲卒三十萬人,轉輸衣裘、兵器、糧食,自大海江、淮至北邊,使者馳傳督趣,以軍興法處置。先至者屯邊郡,須畢具乃同時出;窮追匈奴,內之丁令。分其河隱士民覺得十五,立呼韓邪子孫十五人皆為單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