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三國2興魏_第190章 虎頭蛇尾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威北將軍諸葛恪卻有分歧的定見:“陛下大肆發兵,敵未至則先退,豈不讓天下人嘲笑?司馬懿固然短長,但已經是耳順之人了,黃土埋了半截,有何懼哉?今芍陂一戰,王淩喪膽,我軍氣勢正盛,斷不成此時退兵,以喪士氣民氣。”

孫權見狀,麵帶憂色隧道:“元遜可有良策否?”

孫權想不通,但究竟上,曹爽遠冇有他想的那麼寬弘大量,高風亮節,之以是讓司馬懿領軍,曹爽實屬無法之舉,畢竟宗室和親信當中,能帶兵兵戈的廖廖無幾,曹爽纔不得不讓司馬懿領軍,倘若現在宗室當中有曹真、曹休那樣能夠獨擋一麵的大將,司馬懿恐怕那兒風涼那兒呆著去了。

陸遜遠在邾城,淮南這邊的大將隻剩下全琮、諸葛瑾、步鷲這幾個了,孫權深知,以他們幾個的才氣,確切要比司馬懿差了一截,真要比武起來,恐怕誰也不是司馬懿的敵手。

有這麼一幫子人在扯後腿,孫權的壯誌大誌又如何能實現得了?

而現在的陸遜,正在興建邾城,並冇有伴同孫權參與此次的北伐。

不然孫權在建業城歌舞昇平,對岸魏號角鼓連天,這日子寢食難安啊。

邾城在長江之北,與西都武昌隔江遙遙相對,三國初立時,此城歸屬於魏國,魏國兵馬隔江可望武昌,陸遜深覺得憂,吳赤烏二年,陸遜率軍霸占邾城,大修重修,將邾城改革為江北的一座軍事要塞,使魏人再不能等閒地飲馬長江。

當時很多人對陸遜的行動不解,吳國具有長江天險,又何必辛辛苦苦地江北另立要塞,邾城背對長江,無險可禦,彷彿並冇有多少計謀代價。

陸遜的主張獲得了孫權的支撐,重修邾城加大武昌的防備縱深實在是和孫權一向秉承的守江必守淮的理念極其類似的,孫權為了拿下江淮之間的這片地盤,數度用兵,鍥而不捨,還不就是為了加大建業的防備縱深嗎?

連曹爽都以為想退東吳之敵非司馬懿莫屬,孫權對司馬懿心生害怕也安閒道理當中,全部江東,獨一能與司馬懿對抗的,恐怕隻要上大將軍陸遜了。

陸遜在孫權大力支撐下,重築邾城,並以三萬兵馬戎守之,要曉得終吳一國,都始終冇有超越三十萬兵馬,陸遜以天下非常之一的兵力來駐守邾城,可謂是重鎮當中的重鎮,除了建業以外,恐怕冇有第二座城池有如許的報酬了。

孫權一臉的陰沉,如果說這麼些年來北伐一向難有建立,這些大臣的態度占有了很大身分,每次孫權起兵征討,必有一堆大臣前找各種來由來勸諫,一旦戰事倒黴,這些人又開端在孫權的耳邊吹風,勸說孫權退兵罷戰。

但陸遜卻對峙己見,以為邾城能夠增加東吳的計謀防備縱深,江北的地盤固然是易攻難守,但坐擁長江卻一定就能高枕無憂,長江防地連綿數千裡,百密終不免有一疏,而增設邾城要塞,則能夠禦魏人與長江以外,魏人連飲馬長江的機遇都冇有,再想尋覓長江防地的馬腳天然是無從談起。

悠長以來,東吳的政治權勢分為江東派和淮泗派兩大派係,江東派以顧、陸、朱、張四大豪族為代表,而淮泗派則以張昭、周瑜、魯肅、諸葛瑾、程普、呂蒙為代表,跟著周瑜呂蒙等人的前後病逝,江東的政治格式較著竄改了,固然淮泗派另有諸葛瑾、步騭等一些重臣猶在,但跟著顧雍擔負丞相,陸遜拜為上大將軍,文武樞首的位置皆為江東大族所執,江東派已然成一家獨大之勢。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