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將皆為之驚詫,吳國固然出動了二十萬的雄師,但魏國在南線起碼也駐紮著十餘萬的軍隊,加上此次聲援而來的十萬雄師,兩邊的兵力根基上是持平的。
但是現在這張輿圖當中,從汝南通往安風,彷彿隻要一條路可走,並冇有第二條門路能夠挑選,眾將為之迷惑,司馬多數督這麼問,難不成另有彆的深意不成?
但吳軍此次出征,但是有著二十萬人馬的,撤除滋擾荊州的那兩萬人,吳軍在淮南,但是整整集結著十八萬的軍隊,用十八萬的軍隊,去進犯一座隻要八千守軍的城池,再如何看都是一個笑話。
牛金最為直率,起首便道:“多數督,依末將之見,此去安風,彆無他途,隻要從安風津渡淮河向南直抵安風城這一條路可走。”
司馬懿當然不信賴吳軍的全數主力會去進犯一座安風城,但是從壽春和弋陽撤下來的吳軍呢,魏軍的斥侯並冇有發明他們的蹤跡,彷彿這十多萬的軍隊,平空從人間蒸發了普通。
眾將立即都湊了疇昔,圍觀起輿圖來,在場的諸將不是久經疆場的老將,就是熟讀兵法的飽學之士,對軍事輿圖並不陌生,司馬懿既然這麼說,很明顯就是想要考較一下眾將的目光。
“拿輿圖來!”司馬懿叮嚀了一聲。
安風城是擺在那兒的,是否遭到進犯實在很簡樸,隻需派幾名斥侯,度過淮河前去窺伺一下,就清楚不過了。
司馬懿道:“既然你們都以為此去安風隻要一條路可走,那麼孫權一樣也會這麼以為,並且不出預感的是,這條路,本來就是東吳給我們安排好的,他們急攻安風,就是想讓我們從這條路南下去救濟安風。”
胡遵道:“此動靜是安豐太守王基派人突圍出來,特地送達的,非常可靠。”
這一次司馬懿的題目便有一些深度了,從汝南到安風,有近兩百裡的路程,吳軍如果想要在半路伏擊魏軍,必定會拔取一個最為合適的地點。
胡遵麵帶難色,道:“攻打安風的是吳軍諸葛恪部,其他兩路諸葛瑾部和全琮部,暫未知下落,末將正遣人四周刺探,信賴很快便有成果。”
司馬懿緩緩地沉聲道:“吳國不是有三路兵馬麼,撤除攻打安風那一起,剩下的兩路人馬現在那邊?”
普通環境下,司馬懿這麼問,必定是有好幾條門路可供挑選,這些門路忽遠忽近,忽平坦忽盤曲,而從當選出一條最為合適的門路來,那就磨練的是看圖者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