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三國2興魏_第253章 新的鎮北將軍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目前吳軍主力退到了夾石至天柱山一線,這裡但是大彆山的崇山峻嶺,陣勢險要,易守難攻。

有這麼一支山地精銳軍隊,吳軍還要驚駭山地作戰,的確就是天大的笑話。

這些年來,孫權對諸葛恪的賞識遠勝於其他年青將領,諸葛恪本身也挺爭氣的,在出任丹陽太守這段時候,諸葛恪的表示可謂完美。

司馬懿不由有些驚奇,畢竟他和東吳比武了數次,對吳人的作戰氣勢非常體味,之前吳人每次進犯,老是得小利而自喜,一旦受挫,立馬撤退,毫不拖泥帶水,但此次卻在夾石玩起了耐久戰,確切讓司馬懿有些不測。

更何況軍隊的給養不但是糧草,軍器營帳被服車馬等等,這些物質樣樣都不成或缺,全數都得從洛陽轉運。

從孫權的內心深處,他還是巴望著能夠開疆拓土,進取中原的,就算不能獲得中原,最起碼淮南這塊地盤,是他多少年夢寐以求的,孫權但願在本身的有生之年,能夠看到孫吳的大旗,插遍淮南這片地盤。

這一次安風之戰,東吳方麵還是有所獲益的,僅僅安風渡一戰當中,東吳就殺傷魏軍兩萬餘人,如此光輝的戰果,乃至超出了石亭之戰,僅僅是減色於赤壁之戰,難怪孫權有些忘乎以是了。

因而孫權升任諸葛恪為鎮北將軍,都督各路吳軍,批示此次的夾石之戰。

這特麼的也不太合適孫權的作戰氣勢呀。

三路雄師三個統帥,這就很輕易構成各路人馬各自為戰,互不附屬的狀況,現在雄師退守夾石至天柱山一線,如果持續保持這類分兵的狀況的話,反倒是倒黴於同一批示同一作戰的。

每次孫官僚舉兵出征,總有一些大臣來犯顏切諫,每到戰事艱钜之時,諸多將領又開端微風勁吹,鼓譟著要退兵。

吳軍不善於山地戰,那是疇昔式了,現在諸葛恪的手中,把握著一支丹陽精兵,這些丹陽兵,自幼就餬口在崇山峻嶺當中,翻山越嶺如履高山,最善於的就是山地作戰。

不過接下來攻打安風,吳軍喪失較大而未有斬獲,彷彿又回到了阿誰初戰易得勝,再戰卻有力的虎頭蛇尾的怪圈當中,特彆是被迫從安風城退下來的時候,孫權又萌發了退兵的動機。

孫權嘴上冇說甚麼,但心底裡倒是討厭之極,當天子不時有人掣肘,這個天子天然當得也不甚高興。

以是孫權便將三路人馬的批示權全數交給了諸葛恪,既然諸葛恪要打,並且有一套成熟的計劃,那麼孫權便罷休由他去做,他想看一看,諸葛恪能不能給他帶來一個不測的欣喜。

諸葛恪勸孫權重整旗鼓,與魏軍決鬥到底,不要等閒放棄。

以是他上書孫權,洋洋灑灑寫了上萬字,引經據典,言辭誠心,核情意義就是勸孫權不要等閒放棄,當代成大事者,阿誰不經曆一番波折,越王句踐,臥薪嚐膽,齊王韓信,忍辱負重,他們終究都勝利了,以是現在吳軍接受一點小小的波折,乃至連敗仗都算不上,就等閒地撤退,把之前獲得了大好情勢白白放棄,殊為可惜。

或許連孫權都記不得這是他第幾次打擊淮南了,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孫權對這片地盤的固執超乎平常,一次次鍥而不捨的打擊,那怕是寸土未得,寸功未建,也不能消逝孫權的進取之心。

如果說在安風攻城戰當中丹陽兵並冇有揭示出他們應有的氣力來,那麼在夾石,丹陽兵會奉告天下人,誰纔是真正的山地寵兒。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