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雲十六州
大遼(燕雲漢地)
契丹期間―耶律王朝
936年後唐產生內鬨,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以自稱兒天子、割讓燕雲十六州為前提,要求遼太宗援助攻打後唐。遼太宗遂親率5萬馬隊,於晉陽、洛陽等地擊敗後唐軍,最後幫手石敬瑭攻滅後唐,石敬瑭得以建國後晉。契丹國獲得燕雲十六州後,將燕雲十六州扶植成為進一步南下的基地。[29]
五代時契丹迭剌部的首級耶律阿保機乘中原內鬨同一各部,代替痕德堇可汗後於907年2月27日便可汗位。他前後彈壓了契丹貴族的兵變和征服奚、室韋、阻卜等部落,並且握有蒙古地區的產鹽區,在軍事與經濟方麵都非常強大[28]。915年耶律阿保機出征室韋得勝返國,但被迫交出汗位,不久他在灤河邊扶植了一座仿幽州的城敦。916年3月17日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即遼太祖。
契丹源於東胡鮮卑,與一樣說蒙古語的室韋、庫莫奚是本家異種。唐朝唐太宗在契丹人住地設置鬆漠都督府,酋長任都督並賜李姓。
南下中原
916―937年
遼朝全盛期間邊境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11]。
國號作為國度或王朝的標記,凡是具有定名的光鮮性與利用的穩定性。有遼一代則不然,曾多次幾次用“遼”、“契丹”為國號[16]。
遼太祖收留因河北戰亂的流民,在草原上遵循中原氣勢建立城敦以安設他們。並且任用韓延徽、韓知古、康默記與盧文進等漢報酬佐命功臣。918年遼太祖建皇都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的波羅城)。兩年後建立契丹大字並推行之[29]。在軍事方麵,他於925年東征渤海國,於舊地建立東丹國以統治渤海遺民,冊立皇太子耶律倍為東丹王。遼太祖一向有南征中原的企圖[30],但是於攻滅渤海後的隔年,在回師途中病倒,最後歸天。其妻述律平宣佈攝政,以次子耶律德光統轄朝政,搏鬥政敵數百人以穩定政權。927年十一月,耶律德光在述律平的支撐下即位,即遼太宗。930年,東丹王耶律倍南逃後唐,遼太宗同一了契丹[29]。
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汴京(今河南開封)[4]
938―982年
非漢文國號
哈喇契丹[27](全稱)
契丹族本是遊牧民族。遼朝將重心放在民族生長,為了保持民族性將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分開統製,主張因俗而治,初創出兩院製的政治體製。並且締造契丹筆墨,儲存本身的文明。彆的,接收渤海國、五代、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國的文明,有效地促進遼朝政治、經濟和文明各個方麵熟長。遼朝的軍事力量與影響力涵蓋西域地區,是以在唐朝滅亡後中亞、西亞與東歐等地區更將遼朝(契丹)視為中國的代表稱呼[12][13]。
中文稱呼
契丹族人
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正式建國稱帝,成為遼政權的初創人,國號“契丹”,定都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1][3]。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河南開封)滅後晉,耶律德光即位改汗稱帝,並改國號為遼[4][5]。983年曾複改名“大契丹”,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規複國號“遼”。1125年為金國所滅[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