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句話說,一部《心經》就是全部佛法的精華地點,涵蘊了“理明、信深、願切、行專、功純、業淨、妄消、真顯”等修學步調,總結概括了佛法的全數內容。《心經》的漢文版本有很多。此中,最為常見於世的,是唐朝玄奘法師翻譯的版本,也就是人們凡是所說,全文不連標點在內共260字的《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以下:
5.五蘊皆空,簡樸的解釋就是“諸法皆空”的意義。是宇宙和生命的底子本色。
20.四弘誓願,就是菩薩發憤成佛時所發的四個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儘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時,照見五陰空,度統統苦厄。
《心經》固然隻稀有百字,卻涵括了佛法裡的底子教義、根基法理和核心內容:觀安閒、菩薩、照見、五蘊、空、度、苦、六根、六塵、十二處、十八界、十二人緣、四諦、八聖道、無智、無得、無所得、六度波羅蜜、菩薩道、倒置、涅槃、三世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闡發起來,統共有七個部分和三十個佛教術語的詳細內容,分述以下:
13.十二處,彆離是:“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
一句話,佛陀平生所教誨的,不過就是如何去熟諳宇宙人生的本相,如何去離開人生的磨難,如何去過上安平和樂的清淨餬口。以是說,佛教的總法門就是:“諸惡莫作,眾善推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傳聞,唐朝的白古易聽到後,很不覺得然,說這連三歲小孩兒都曉得的啊。奉告他這句話的老衲人就說,三歲小孩兒都曉得的事理,八十歲的老夫卻一定能做到啊。
遵循人們凡是的說法,堆積了佛陀所說全數“般若”的六百卷《大般若經》,如果稀釋成五千字擺佈的精華,就是《金剛經》裡的內容。
2.菩薩,就是“覺有情”,有情就是有喜怒哀樂的生命總稱。喜怒哀樂的本源就是“苦”。那麼,如何離開這個“苦”?如何才氣得安閒呢?就去“行”,去儘力修行。並且是“深”行,就是大慈大悲而英勇精進的菩薩行。
24.菩薩道,就是菩薩乘,又稱“菩薩行”。首要內容包含:四弘誓願、四無量心和四攝六度。
17.十二人緣,又稱“十二緣起”。是指產生凡夫眾生的存亡流轉循環的十二種因果乾係。彆離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第五部分,是佛法的菩薩乘(大乘)的修行法門:四弘誓願,四無量心,四攝六度。
12.六識,彆離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