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遼金風雲人物大觀_胡瑗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㈤摸索新路,言傳身教

㈣提高教誨,主張辦學

處置教誨

思惟偏向

在規章明、要求嚴的環境下,胡瑗的弟子“皆循循循雅飭”,“衣冠容止,常常相類”,外人一看就曉得是胡瑗的弟子。據統計,他的門生有1700多名。胡氏這類奇特的學風與校風,先實施於蘇、湖,後觀光於太學,並使此規章軌製經皇上批準,在天下推行,可見其影響之大,結果之好。他的這套講授規章,與厥後朱熹所訂的《白鹿洞學規》前後輝映,同是中國當代教誨史上的首要文獻。

易學為講天人之道、講萬物變易法例的學問。胡瑗的《周易口義》是他的門生倪天隱按照先生口述清算而顧。其特性是大膽疑經,自主新解。據統計,胡瑗僅在《周易口義》一書中,疑經的處所就有10多處;在《洪範口義》中,也改正了很多不公道的註解。據《宋元學案》記錄,胡瑗“日升堂講《易》,音韻高朗,旨意明白,眾皆大服”。丁寶書在《安寧言行錄》中援引胡瑗門生王得臣的話說:胡瑗為國子直講,“朝廷命主太學,時千餘士,日講《易》,予執經在諸生列,先生每引當世之事明之。”毫無疑問,胡瑗是宋初易學的權威,是一名開源發矇、鼓勵民風的人物,也是宋朝義理易學的創建者。清人全祖望亦在《宋元學案》中追根溯源地說:“宋世學術之盛,安寧、泰山為之先河。”

景祐元年(1034年),42歲的胡瑗開端到姑蘇一帶傳授經術。二年,姑蘇郡守範仲淹奏請建立姑蘇郡學,禮聘胡瑗擔負郡學傳授。三年仲春,朝廷詔人校定鐘律,經範仲淹保舉,胡瑗赴京師開封,更定雅樂,撰寫《景祐樂府奏議》。45歲~47歲,胡瑗在任姑蘇府學傳授期間,嚴立學規,“蘇學為諸郡倡”。康定元年(1040年)八月,宋仁宗派範仲淹守西北邊疆延州(今陝西延安市),時年48歲的胡瑗又由範仲淹保舉任陝西丹州(今陝西宜川縣)軍事推官,參與幕府軍事運營,並撰《武學端方》,建議國度大興武學,以抵抗內部侵犯。慶曆元年(1041年),胡瑗父親歸天,遂辭密州(今山東諸城)察看推官,回故鄉奔喪。二年,他又出任保寧(今浙江金華)節度推官。同年,又就湖州知州滕宗諒禮聘,主持湖州州學。四年,朝廷在京師開封建立太學,派專人赴湖州總結胡瑗講授經曆,後取先生“蘇湖教法”為太學令。此時胡瑗被征為太子中舍,不久,便以殿中丞致仕。皇祐二年(1050年)十一月,朝廷更定雅樂,仍詔胡瑗參與其事。他與阮逸劃一心合力,在司馬光和範景仁的支撐下,花三年時候完成。五年,他和阮逸合作撰就《皇祐新樂圖記》三卷。在此期間,胡瑗又被朝廷任命為光祿寺丞、國子監直講,主持太學講壇。嘉祐元年(1056年),64歲的胡瑗晉升為太子中允、天章閣侍學、管勾太學。四年,胡瑗雖年齡已高,但仍對峙刻苦讀書,勤奮講授。他不但主持太學教務,兼任國子監直講,還教誨皇上“日侍啟沃萬言”,終因積勞成疾,臥床不起,難以上朝,經仁宗天子恩準,以太常博士官銜東歸,赴杭州宗子胡康任所養病。臨行時送行步隊“百裡不斷,時覺得榮”。不久病故,長年67歲,賜諡“文昭”。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