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遼金風雲人物大觀_胡瑗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胡瑗在蘇、湖執教的二十年間,親手製定了一係列教誨規章軌製。如黌舍作息規定:普通上午講授經義,課後複讀500遍;下午講授汗青,複讀100遍;早晨講授子書,複讀300遍。他對門生既嚴格要求,又重視言傳身教,並規定師生之間的禮節,本身常常“以身先之”,隆冬之季,他也整天公服端坐堂上,決不稍懈。有一次,門生徐積初度見胡瑗,頭稍稍有些偏了,他就直呼“頭容直”。這使徐積從中遭到教誨,時候警示本身不但要儀態端莊,更應當重視本身的心也要樸重。同時,他又非常體貼門生的餬口,如門生安濤得了痼疾,他慈父般地賜與關照,門生非常打動,說先生之愛如同夏季的太陽。

宋朝聞名思惟家朱熹把當代聖賢名流的“嘉言善行”堆積起來,編成《小學》一書,作為兒童讀本,此中就詳細記錄了胡瑗平生的講授活動和事蹟,以為可作“百世之法”。南宋書院舉起,宋寶慶二年(1226年),泰州在胡瑗講學之處,亦創辦了“安寧講堂”。明朝學士程敏政斷言:“自秦漢以來,師道之立,未有過瑗者。”明嘉靖九年(1530年)世宗正式以胡瑗從祀,尊稱為“先儒鬍子”。泰州亦在“安寧講堂”之地,建立胡公祠,記念胡瑗先賢,清乾隆五年(1740年)改稱“胡公書院”。嘉慶二年(1797年),胡公祠移至泰州嶽墩南麓,現存祠三間,列為泰州市文物庇護單位。清初學者黃宗羲直接擔當了胡瑗“明體達用”的衣缽,初創學貴踐履的經世致用新學風,其本色就是胡瑗倡導的“實學論”。胡瑗的教誨實際與實際,不但樹模於當時,並且也垂法於後代,在中國教誨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無怪乎他的名字和“蘇湖教法”為人們所熟知,且享有很高的名譽。當代研討胡瑗及其教誨體例的不乏其人,外洋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度的學者均涉足此範疇,當代出版的《中外聞名教誨家小傳》、《中國汗青大辭典》、《中國人名大辭典》、《中國曆代思惟家》、《中國大百科全書》、《辭海》、《辭源》等權威性著作,對胡瑗都列有專條,翔實先容。當然,胡瑗畢竟是封建社會的學者和教誨家,其思惟與行動不成能不打上封建統治階層的烙印。但是,汗青地、公允地評價,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誠可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力文明扶植辦事。

胡瑗非常誇大門生要有一個好的身材。他常常教誨門生在吃飽飯今後,不要當即伏案讀書,如許做將有害於身材安康。他要肄業生要恰當插手體育熬煉,平時要學會“射箭”、“ 投壺”和其他各項遊樂活動。在正視德育、智育的前提下,他也重視音樂教誨,重視用音樂來熏陶門生的精力情操。如在各種測驗以後,他常與門生們會於“肯善堂”歌詩吹打,至夜始散。在平時,諸齋亦常有絃歌聲達於戶外,導致路人也立足聆聽。胡瑗倡導體、美、音樂教誨,這在中國當代教誨史上,不能不算是一大開辟創新。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