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遼金風雲人物大觀_寇準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太宗與太子拜見祖廟返來,都城的人們擁堵在門路兩旁喜氣洋洋,爭著看皇太子。這時人群中有人喊了聲“少年天子”。太宗聽後很不歡暢,問寇準:“民氣歸向太子將把我放在甚麼位置”寇準連連拜賀說:“陛下挑選的皇儲深得民氣,這是國度的福分。”太宗恍然大悟,賞寇準對飲,酣醉而罷。而後太宗更加依重寇準。有人給太宗獻了個寶貝——通天犀,太宗令人加工風兩條犀帶,一條自用,另一條賜給了寇準。

寇準歸天後,經他夫人宋氏要求並獲得朝廷恩準,將棺木運到洛陽安葬,路子公安(今湖北公安)等縣時,本地老百姓沿路拜祭,傳聞哭喪的竹杖插在地上,厥後都成活長青了,構成了一片竹林,先人稱為“相公竹”。人們又在竹林旁建了“寇公祠”,記念這位群情奸佞,不顧身家的政治家。明朝大文人戴嘉猷路過公安時,曾題寫“萬古忠魂依天涯,當年枯竹到雷陽”的不朽詩句,以稱道寇準。

自從趙宋王朝建立今後,為了穩固統治,就把首要力量放在對內彈壓方麵。北宋的前兩個天子太祖、太宗均把外族入侵視為“盱腋之患”,而把群眾“謀反”和軍事政變,看作“親信之患”。是以,趙宋王朝的一係列法度,大多是針對防備內患而製定的。如許一來,北宋政權的絕大部分力量都耗損在對內節製上,而對於內部勁敵契丹,卻表示得非常軟弱。

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駕崩,太子趙恒繼位,即宋真宗。契丹馬隊乘宋主新立,更加頻繁地騷擾邊疆。鹹平二年(999年),遼軍大敗宋軍於高陽關,俘宋並代都擺設康保裔,大掠而還。鹹平六年,遼軍再侵高陽關,宋軍副都擺設王繼忠又被俘降遼。這兩次戰役極大地動驚了北宋朝廷。景德元年,邊疆垂危文書頻傳,說遼軍又要大範圍入侵了。宰相李沆、畢士安麵對勁敵壓境,束手無策。這年六月,畢士安向宋真宗保舉寇準為相。畢士安說:“寇準資質忠義,能斷大事;誌身就義,秉道嫉邪。眼下北強入侵,隻要寇準能夠禦敵保國。”八月,寇準被任命為集賢殿大學士,和畢士安同為宰相。

寇準在樞密院與知院張遜產生了嚴峻的定見分歧。因為受張遜誣告,寇準被貶至青州。但這時宋太宗已離不開寇準了,寇準去青州後,太宗悶悶不樂,常常扣問有關寇準在青州的環境。第二年,寇準就被召回京師,拜為參知政事。至道元年(995年)又加給事中。

寇準(961年~1023年)字平仲,華州下邦(今陝西渭南)人,北宋的宰相。為人豪宕樸重,善斷大事。少時不修末節,頗愛飛鷹嘍囉,在太夫人的峻厲管束下,“由是折節從學”,精通《春秋》三傳。19 歲,舉進士。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後徙大名府成安縣。初入宦途寇準就顯現出才調,在理政時,不苛取百姓,以恩信為辦事的原則,深得民氣。征納賦役時,官府不需出符移,隻在縣衙門前公佈鄉裡姓名,百姓便主動按期交納。不久,遷殿中丞、通判鄆州;又召試學士,授右正言、直史館,為三司度支推官,轉鹽鐵判官。承平興國進士。淳化五年(994年)為參知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拜相。遼兵打擊宋朝時,他力排眾議,主張果斷抵當,促使真宗親往澶州(今河南濮陽)督戰,與遼訂立澶淵之盟。不久被王欽若架空罷相,出任陝州知州。暮年又被起用,天禧四年(1020年)又遭丁謂讒諂,後被貶至雷州(今廣東海康),卒於貶所。他為官清正廉潔,政績卓著,名看重史。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