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唐朝實施三省六部製。三省為中書省、尚書省和門下省。中書省賣力行政號令的草擬,尚書省賣力詳細的行政事件,門下省賣力考覈。三省的最高長官中書令、尚書令或者侍中都是所謂宰相。中書省和門下省的長官因為定見不同一,常有爭辯。唐初設置政事堂,作為中書省和門下省長官籌議軍政大事和相乾文書(即所謂“平章事”)的場合。政事堂在唐玄宗開元年間改名“中書門下”,以是宰相又稱“中書門下平章事”。唐朝中前期,宰相成為一種“使職”,越來越多的宰相併非中書令、尚書令或者侍中,而是在本官後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些宰相本官的品級由三品到五品不等。
[40]朝散大夫:文散官,從五品下。(《唐六典》卷二)唐朝文散官有二十八階(一說二十九,或三十階),開府儀同三司為第一階,將仕郎為最末一階。朝散大夫在文散官品級中排第十三階。文散官冇有詳細的職事內容,多用來劃兼顧份級彆,近似現在的“職稱”。
[28]太子校書:太子屬官。太子東宮下設有司經局,首要服從是為太子彙集經、史、子、集四庫圖書,刊印編輯副本、副本、貯本以備太子查閱。司經局由太子洗馬帶領,洗馬部下有校書四人,正九品下;正字二人,從九品上。校書與正字的職責類似,都賣力校訂、清算、刊印司經局保藏的經、史、子、集四庫之書。(《唐六典》卷二十六)
[9]總監使:掌管皇故裡囿裁接及辦理事件。總監使偶然也兼掌都城太倉出納。(杜文玉《唐朝內諸司使考略》)
[44]宣諭使:一種使職,並非正式職官體係中的官職,賣力從中心到各地通報中心的決定,考查軍政狀況。詩僧皎然有一首《陪顏使君餞宣諭蕭常侍》,此中提到宣諭使的事情內容。
[13]俗講:唐朝時風行於長安寺院的講經活動,僧尼將佛經義理以當時風行的通鄙諺言編成故事,乃至譜曲演唱,大的寺院開俗講時非常受歡迎,常被圍得水泄不通。是以,觀俗講如同看戲,長安的戲場大的在慈恩寺,小一點兒的在青龍寺、薦福寺、永壽寺。這些寺院都在長安城東,所謂“左街”。俗講的內容被記錄彙整合話本以後就成為所謂“變文”的一種。(向達《唐朝俗講考》)《敦煌變文集》中謄寫了很多當時俗講的內容。
[49]少陽院:《舊唐書·玄宗諸子傳》:太子不居於東宮,但居彆院。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立李亨為太子後,太子不再居於東宮。而後,凡立太子皆令居於少陽院。置少陽院使一到二人,由寺人擔負,專門監護太子。(杜文玉《唐朝內諸司使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