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用兩道菜安撫住內裡的人,寧婉、春玲和羅雙兒三人一點也不敢遲誤,一個燙麪,一個洗菜,一個用擦菜板擦出一盆角瓜絲來。
羅雙便拿小碗先舀了半碗南瓜綠豆湯,嚐了一嘗,“果然煮熟了,比平時做的還好喝,就是這色彩也比平時的都雅!”
擦菜板就是在一塊一尺長半尺寬的闆闆中間掏空釘一塊薄鐵片,這塊鐵片上有一排排的小孔,將角瓜、南瓜、黃瓜之類肉厚的菜從上麵掠過,便成了一條條的細絲,比起切菜又省工夫又省力量,並且擦出來的絲又非常地均勻,堪比刀工最好的人切出來的。
角瓜本味就非常清爽,現在加了雞蛋、韭菜、木耳提味,便非常鮮香。大師就笑著說:“餃子就酒,越喝越有!”這也是三家村一句俗話,雖是勸酒用的,但也是說喝酒吃餃子日子會超出越好。
隻是她們各自吃了一個,卻不約而同地將下一個餃子夾了送到羅雙兒嘴邊,“你也吃。”
菜餃子個兒大,燙麪又軟又好包,她們包好一屜就放鍋上蒸,蒸好了下一屜又蒸上,一屜屜的餃子送出去,又博得了一片讚美之聲。
此時春玲挑著水返來了,向她們兩說:“打土坯的人返來了,我剛瞥見他們。”話音剛落,公然內裡便有人聲,恰是郭老爺子帶著郭大伯號召大師坐下用飯。
“這個我也有體例”寧婉笑著說,讓羅雙兒拿了一個南瓜去皮切成小丁,自已則將綠豆放在鍋裡翻炒,見豆子略變了色便添了半鍋水煮,這時南瓜丁也切好了一半加了出來,冇多久綠豆便都煮得開了花,南瓜也半融在水中,鍋裡的湯水變成了黃綠色,加糖盛在桶裡,卻用剛打的山溪水鎮著。
春玲也獵奇,接了碗嘗過,“果然,又沙又糯的,除了綠豆的暗香以外,另有南瓜的苦澀。一會放涼了還會更好喝。”又問寧婉,“你這是如何弄的?也教教我吧。”
羅雙兒應了一聲,“是蔥爆肉。”說著將盛好肉端到內裡的桌上,又讓道:“大師嚐嚐,是婉兒幫手做的!”
這就是三家村人一貫最喜好吃的蘸醬菜,吃法也正如遼東的的氣候一樣非常的豪宕,手裡拿了菜,在醬碗裡蘸上一蘸,然後直接放到口中,連筷子都不消。
爆炒的肉比起燜肉更添鮮香,又不會太熱,恰是合了大師的口味。隻是灶間裡的人聽著內裡的讚美,顧不上承諾,手停也不斷地接著做菜。
寧婉向東屋裡一指,抬高聲音說:“先給她們送去吧。”
寧婉一笑,“實在也冇甚麼,你們不是都見了,隻是先用火炒豆時要謹慎,要將豆炒得半熟,但卻不要焦了,南瓜丁要切得藐小,味道才氣真正融入湯中。”又道:“等放涼了比現在纔好喝呢。”實在她還會做好幾樣降暑氣的湯水,隻是三家村並冇有質料。
三家村的人特彆喜好吃餃子,隻是包餃子要用白麪,餡中不是要加肉就是要加雞蛋,是以隻豐年節時能吃到,是可貴的甘旨。是以做了餃子便將本日冇有做很多炒菜的不敷抵消了。
羅雙兒便將最後一屜的餃子拿出來,本來這一屜蒸好後她便冇有送到內裡,又拿了兩付碗筷,倒了點醋,就放在灶台上,“你們先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