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點反對定見是蜀軍“即便攻陷了長安,也一定守得住”,這是最值得切磋的一個題目。筆者以為夏侯楙貪恐怕死,素不知兵,以魏延老於兵革,料敵審己,可謂是勝算儘握。何況,諸葛亮初次北伐,有十萬雄師,兵力“多於賊(指魏軍)”《三國誌》卷三十五《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袁子》。。此時趙雲、吳壹、馬岱等老將尚在,關西胡羌誘而招安之覺得臂助。諸葛亮、魏延彆離帶領的主力與偏師會師於潼關,然後魏延共同諸葛亮篡奪隴右,如許八百裡秦川,“鹹陽以西”確切能夠“一舉而定”。實在,魏延之謀可行是有先例的。楚漢戰役時,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然後主力東出潼關,分支軍越隴山與從漢中向祁山的支軍共同成鉗形守勢取隴右。高祖還定三秦,一舉而霸占關中。韓信譽兵,看似弄險,實則妙奇無窮。魏延所出之謀,化自韓信出漢中之策,而其英勇又過於淮陰侯,有如此良將善謀而諸葛亮不能用,違先主遺命而用乾才馬謖,實在是令人感喟不已。
我們看,陳壽在《三國誌》內裡明白地指出,魏延當時不過是想代替諸葛亮當全軍的統帥,不過如此罷了。固然魏延不但公開違背軍令,還大搞小我意氣之爭。他燒了棧道,置蜀**隊的安危於不顧,那是腦筋發昏。但另兩小我也有任務,一個是全軍統帥諸葛亮,第二個是諸葛亮的長史也就是諸葛亮的秘書長楊儀。
另有魏延文武兼備,英勇過人。關羽、張飛、馬超等人歸天後,他是蜀中可貴的一員超群絕倫的大將。諸葛亮北伐時,“蜀兵輕銳,良將少”《三國誌》卷三十五《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袁子》。。但是對於魏延如許一個可貴的將才,諸葛亮卻始終不肯委以方麵重擔。“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製而不準。”《三國誌》卷四十《魏延傳》。實在,對於魏延的軍事才氣諸葛亮不是不知,但為何不儘其才?其中之因值得切磋。諸葛亮自出隆中以來,政治門路可謂一帆風順,從一個“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貴顯於諸侯”的耕夫,一躍而成為統轄蜀漢軍政大權的丞相。在劉備“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鄙人,君可自取”《三國誌》卷三十五《諸葛亮傳》。的承諾下,諸葛亮離帝位僅天涯之遙。諸葛亮若要“自取”,必須在蜀漢朝廷中建立高貴的權威,而要達到這一目標,必必要建立顯赫的軍功。若北伐一旦獲得勝利,諸葛亮將功高蓋世,無人可與之頡頏,亦無人敢禁止其代漢稱帝。因為北伐是諸葛亮“自取”的本錢,故北伐的軍事批示大權必須緊緊把握在他本技藝中。魏延能夠建立軍功,但必須在諸葛亮的直接批示下,是諸葛亮神機奇謀的成果。但是“性矜高”的魏延卻冀圖“如韓信故事”,伶仃率領一支軍隊,獨當一麵,這在諸葛亮看來,就是要擺脫他的“帶領”,和諸葛亮爭奪北伐的軍功,這當然遭到諸葛亮的“製而不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