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彼煩惱習,取茲最勝道,巧修使美滿,逮成統統智。
絕彼下乘道,受諸灌頂法,功德聰明具,稱呼靡不聞。
疇昔統統劫,安設將來今;將來現在劫,迴置疇昔世。
統統劫非劫,為世示現劫,無來無積集,成績諸劫事。
或現行成滿,得忍無彆離;或現平生係,諸佛與灌頂。
白法為宮殿,諸行可欣樂,現無量寂靜,於世心無動。
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熱時焰,諸行如芭蕉。
菩薩師子王,白淨法為身。四諦為其足,正念覺得頸,
香華眾妓樂,幢幡及寶蓋,恒以深淨心,扶養於諸佛。
菩薩如珍寶,能濟貧困厄;菩薩如金剛,能摧倒置見;
雜染清淨行,各種悉了知,一念得菩提,成績統統智。
菩薩大梵王,安閒超三有,業惑悉皆斷,慈舍靡不具,
了達處非處,諸業及諸根,界解與禪定,統統至處道。
菩薩住法性,能以安閒智,廣出隨類音,亦複無彆離。
或現初始生,或少或老死。如有思議者,心疑發瘋亂。
又知其欲解,統統煩惱習;亦知去來今,統統諸心行。
“於無量劫修苦行,從無量佛正法生,令無量眾住菩提,彼無等行聽我說。
最上力為蔦,垂陰覆三界。
國土眾生法,次第悉皆見;經無量劫數,究竟不成儘。
於一微塵中,普見統統佛;十方統統處,無處而不有。
統統眾生心,念念可數知;佛子諸功德,說之不成儘。
深知竄改法,善應眾生心,示現各種身,而皆無所著。
了知諸想網,於想得安閒,示修菩薩行,統統便利事。
世智皆安閒,妙用無停滯,眾生統統刹,及以各種法。
統統諸人間,色相各不同,音聲及名字,悉能彆離知。
菩薩如金剛,誌求統統智,信心及苦行,堅毅不成動;
菩薩如蓮華,慈根安隱莖,聰明為眾蕊,戒品為香潔。
高張神力蓋,迥建聰明幢,忍力不擺盪,直破魔王軍。
如是速疾往,儘於無數劫,無處而不周,莫動毫端分。
菩薩聰明海,深廣無涯際,正法味盈洽,覺分寶充滿,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承佛神力,察看十方統統大眾洎於法界而說頌言:
“佛子,菩薩摩訶薩往詣道場有十種事。多麼為十?所謂:詣道場時,暉映統統天下;詣道場時,震驚統統天下;詣道場時,於統統天下普現其身;詣道場時,憬悟統統菩薩及統統宿世同業眾生;詣道場時,示現道場統統寂靜;詣道場時,隨諸眾生心之所欲,而為現身各種威儀,及菩提樹統統寂靜;詣道場時,現見十方統統如來;詣道場時,舉足、下足常入三昧,念念成佛無有超隔;詣道場時,統統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釋、梵、護世統統諸王各不相知,而興各種上妙扶養;詣道場時,以無礙智,普觀統統諸佛如來於統統天下修菩薩行而成正覺。是為十。菩薩以此教養眾生。
手足及腹藏,金剛覺得心,被以慈哀甲,具足眾器仗。
或現初發心,好處於人間;或現久修行,泛博無邊沿,
欲具此功德,及諸上妙法,欲使諸眾生,離苦常安樂,
其心常寂滅,清淨如虛空,而普寂靜刹,示現統統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