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說罷,郭嘉輕歎一聲,心中暗道:丞相又豈會看不清楚當下局勢?隻是於臣屬麵前,不肯提及荊襄強大罷了。
“兄長勿要忘懷,這劉備於亂世存活至今,便是依仗著這般能屈能伸的本領,昔日劉備曾為公孫瓚,袁紹,曹操等人帳下,現在這昔日舊主,多已毀滅,便是曹操,亦遭劉備叛變,兄長千萬不成信賴此人之言!”諸葛亮說罷,眉頭卻緊緊糾結,明顯劉備信上所言,令貳心中亦非常難堪。
“天下何人不知,現在丞相之言,便是聖上之言,且如果聖上言及昔日奉上族譜之人,是得了劉備賄賂,這劉備怕是更要申明狼籍!”說到此處,諸葛亮眼中閃過一抹狠辣,對龐山民道:“曹操那邊,對亮之算計,該當樂見其成,之前劉備連破兩關之事,曹操必定也要與之清理,順水推舟的幫襯兄長一回,也有助於兩家順利實施罷兵一事,隻是亮卻不知,這劉備聞此凶信,會不會當場拔劍自刎……”
自龐統至天水屯兵以後,各路探馬便有回報,言這荊襄,西川軍馬已源源不竭的前去天水,天水一城,兵威之盛,世所罕見,且得知其雄師率領,乃龐山民族弟龐士元後,劉備聞之,心中更是驚懼不已。
此計欲使劉備民望毀於一旦,若如信上龐山民所言,曹操依計而行,這龐統便是不譴軍馬,兵進長安,長安士卒也怕是偶然戍守了,這縱橫天下十餘年的劉備,及至此時,卻俄然成了沽名釣譽,心胸叵測的亂臣賊子,不知其另有何臉孔,存於人間。
郭嘉,賈詡等曹營重臣,見曹操喜形於色,亦心中獵奇,自與荊襄兩家罷兵以後,丞相表情雖是不錯,卻少有如當下這般失態的行動,待曹操命諸人看過信後,郭嘉,賈詡二人麵上,皆哭笑不得。
徐庶堂堂七尺男兒,又豈會尋此亂臣賊子侍之?
而龐山民卻早早便身為人主,質劉表,劉璋於襄陽,明顯已早有籌算,將劉氏取而代之,天無二日,國無二君,這龐山民既然不肯為大漢之臣,究其本質,亦是亂臣賊子。
且投降一事,做很多了,也輕車熟路。
之前於荊襄之時,龐山民便莫名其妙的對劉備顧忌不已,現在龐山民盛極一時,又豈會等閒接管劉備的投降?何況起初劉備被龐山民趕離荊襄,便言及劉備之前於各家諸侯間展轉之事,如此看來,若想讓龐山民接管劉備的投降,千難萬難。
隻是對於此事,劉備卻比徐庶悲觀很多,劉備一向覺得,他這大漢皇叔名譽,對於龐山民行諸侯之事,用處不小,若劉備再歸襄陽,漢家宗室除天子外,皆於龐山民麾下,且劉表,劉璋二人於荊襄,西川二地運營十餘年,弟子故吏頗多,若得此二人互助,有朝一日也大有機遇將龐山民取而代之。
龐山民也壓根冇有收降劉備的籌算,雖與劉備並無國仇,卻有家恨,龐山民最早想到的便是若收降劉備,今後如何與貂蟬,玲兒二人相處?且正如諸葛亮所言,劉備此番投誠,明顯是驚駭天水聯軍,兵勢強大,這般迫不得已的行動,此中又能有多少誠意?
隻是龐山民與諸葛亮二民氣中顧忌的是,如若不接管劉備請降一事,荊襄軍中將士會如何作想?且今後孫,曹兩家諸侯中,再有人想要憑藉荊襄,豈不會是以前車之鑒,心有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