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家風_第七章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詩書傳家 學承中西

1894年,中日甲午戰役發作,中方慘敗,李鴻章痛定思痛,決意洋務救國,周馥深覺得然。在李鴻章的支撐下,他前後設立天津電報局、天津機器局等新式機構,對後代影響深遠的天津海軍書院與北洋武備書院亦是周馥一手主持創建。他亦著過一冊《治水述要》,將本身數十年的治水經曆總結調集,這冊書,在中國治水史上,很有職位。

相容幷包,學貫中西,周氏家屬的教誨是隨期間竄改而與時俱進的。傳聞,當初周叔弢的幾個孩子在外洋留學時,當他們常常寫信奉告父親他們冇法看到古書時,便會在不久日子裡收到周叔弢從海內寄去的諸多古書。除了常見的《三國演義》以外,另有一些比較少見的《仇注杜詩》、《智永千字文》等。周叔弢所選的冊本,一部分是孩子們學習所需的必讀物,另有一部分是他但願孩子們能瀏覽的知識。對於父親的保舉,孩子們向來都來者不拒,因為在他們的內心,父親是一個令他們佩服的博學多才之人,能經過他保舉的書,必定有其精美不凡之處。常常拿到,他們都能充滿等候地讀下去,品下去。

恰是這個決定,俄然之間,如星鬥並軌,如滄海逆流,竄改了他的全部宿命,也竄改了周家的運氣。在周學熙之前,周家是傳統的官宦之家,如無不測,先人都將沿著預設的軌道走下去,讀書、測驗、落第、退隱、提攜族人、擴大影響、培養下一代,縱使轉行,也不過乎是治病救人、研討學問;而周學熙,給了這個家屬另一個能夠性,彷彿是感遭到了期間在冥冥當中的呼喚,周家自此由政從商,開端了一場悄無聲氣而近乎完美的勝利過渡。

1914年,為避戰亂,搬家青島已有兩年的周家,再度舉家遷往天津。1921年,周馥病逝於天津津門,這位平生報國的老者,在病逝前,仍然諄諄叮嚀病床前的子孫:“吾但求無益於國於民,何嘗計及一己短長?及到山東到兩江,間遇外人威脅,吾從未輕許一稍損國體,稍拂民氣之事,亦從未與外人以藉口之端。”——公之平生,坦開闊蕩,上可對日月,下可對灰塵,其子其孫,莫失莫忘,莫愧己心。

1903年,周學熙出使日本,顛末一段時候的考查後,他以為日本在明治維新後能夠日趨強大,不過乎努力於“練兵、興學、製造”三件事。而“製造”裡的重中之重就是實業。返國後,他被汲引為直隸工藝總局總辦,這為他“實業救國”的抱負供應了極風雅便。1906年,周學熙建立了新洋灰公司,公司一開業,他就大刀闊斧地改革機器,進步出產率,將本來每年隻能出產18萬桶水泥的產量,躍增到每年24萬桶。四年以後,他從丹麥等國購買了新一批機器,再次實現了出產率的大幅度晉升;到了1921年,新洋灰公司改名為啟新水泥,範圍已經擴大了兩倍,每年能夠出產83萬桶水泥,並隨之建立了配套的機器廠。

人生,不懼艱險,不畏寒霜,唯獨怕丟失了本身。以是,浮橋上神采暗淡的人們,能夠停下來,想一想本身是從何方而來,先不必惦記本身要去往何方,先追回最後最原始的一縷無知,藏在血緣裡,刻在童年時,飄搖在年青的母親清逸的髮絲間。那些最不易發覺,被等閒丟棄的過往,呼喊起心靈深處躲藏的眷戀和勇氣來,毫不吃力。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