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思豪嘴角抽動。神采冷了些。淡淡陪了一笑道:“大人嘉獎。內裡請。”
常思豪難以信賴:“大人軍功卓著。海內馳名。誰敢讒諂於你。”
常思豪道:“他總不能平空誣人明淨。”戚繼光恭請他歸座。這才道:“千歲不知。當初我平了浙江倭患。聞福建垂危。便急調兵而去。頭一仗便拿下了橫嶼島這塊最難啃的骨頭。它本是倭寇大本營。因占天時。易守難攻。曾讓閩軍吃儘了苦頭。掃平此處。軍民高低無不歡樂鼓勵。得勝後我便在海邊召開慶功宴聚將會飲。當時明月潔白。大師席地而坐。望海觀濤。平酒方肉。吃得興高采烈……”他說到此處原有兩分稱心。長吸了一口氣。臉上又變得儘是寥寂之色:“沒想到。當時席間有人吃醉。言說我的軍功實大。足以封侯。皇上隻封個總兵官。未免不敷。眾將都附合稱是。我一時髦起。便起家隨興吟唱了一首《凱歌》。”
常思豪發笑道:“當年嶽飛部下軍兵稱‘嶽家軍’。也沒見秦檜以此非難。吳時來這理未免挑得太歪了罷。”
“請。”
戚繼光愣愣瞧他半晌。目光轉落於地。收回一陣自嘲式地苦笑:“豪傑豪傑……嗬。現在我本身難保。每日如坐鍼氈。說甚麼豪傑豪傑。都是笑話罷了。”
戚繼光見他臉上怒容蘊漾。不由心頭生喜。仍澀澀歎道:“可不敢說讒諂二字。隻當是對我有曲解罷。向皇上提出建議調我入京的。是給事中吳時來。我在南邊屢獲大捷。手握重兵。引發朝臣顧慮也不為奇。但是此人卻稱我對朝廷不滿。表示我有反心。這實在是無中生有。唉……”
常思豪道:“這話從何提及。”
宦海的端方。送財禮不能見光。需得套在封袋當中。封麵寫上幾句切口。指出內裡錢款數量。這切口文官多用文籍詩文。戚繼光是武將。用的軍形兵容之喻。秦朝乃形勝之國。憑江山之險。有兩萬人守禦足抵百萬精兵。故稱“百二秦關”。寫在這裡便是指奉上白銀兩萬。本來以當今的行情。禮金過千已是極重。猜想常思豪見了定然大為震驚。沒想到對方竟毫無感受。並且還翻開看過再往回推。這行動未免太離譜了。
戚繼光歎道:“他參我原不但這一條罷了。還說我部下浙兵被稱為‘戚家軍’。更是大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軍乃國度之軍、天子之軍。豈可稱戚家軍之理。一經鼓動成患。來個黃袍加身。結果不堪假想。”
戚繼光聽了。公然臉上難堪。
戚繼光目光微亮:“千歲公然善戰知兵。一語中的。當時軍中大量吃空餉。兵士人數不敷。並且貧乏練習。且不像現在。又有火銃。又有火炮。有些人不顧軍中環境。仗血氣之勇想出兵與俺答對戰。我兩次上書陳述短長。提出防備戰略。幸而先帝應允采取。才使得京師得以保全。過後朝中人等大讚先帝賢明。我卻被同期幾個主戰的武舉罵得狗血噴頭。當時如有千歲在。元敬定不致受此非難矣。”
戚繼光道:“千歲賢明。吳時來確是抓住了這兩字高文文章。言說部下如此妄議君非。我不峻厲斥責。反吟此歌。實屬借題闡揚表示對皇上不滿。更有擴大爭議。攪動軍心。鼓脫部下怨上反叛之嫌。”
常思豪心想你這嘴變得倒快。一笑道:“被幾小我罵。總比城破後遭萬人抱怨要強。不能審時度勢。又怎算得上是兵家妙手。大人後來赴山東、江浙等地清算防務、抗倭殺敵。數年間怒奪岑港。轉戰台州。突襲橫嶼。大戰莆田。斬首六萬不足。終究一舉掃平倭寇。官升總兵。統領閩浙粵三地軍務。名傳天下。可謂不負大丈夫之誌。那些罵您的武舉。現在又在哪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