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思豪聞之沉默半晌。道:“公然氣衝鬥牛。吳時來挑你的理。必是在封侯二字了。”
“請。”
常思豪眼皮微落。全無所謂隧道:“這本是人之常情。吳時來據此嚼你的舌根。也是毫無用處。大人何必誇大到如坐鍼氈。”
戚繼光聽了。公然臉上難堪。
常思豪難以信賴:“大人軍功卓著。海內馳名。誰敢讒諂於你。”
常思豪心想你這嘴變得倒快。一笑道:“被幾小我罵。總比城破後遭萬人抱怨要強。不能審時度勢。又怎算得上是兵家妙手。大人後來赴山東、江浙等地清算防務、抗倭殺敵。數年間怒奪岑港。轉戰台州。突襲橫嶼。大戰莆田。斬首六萬不足。終究一舉掃平倭寇。官升總兵。統領閩浙粵三地軍務。名傳天下。可謂不負大丈夫之誌。那些罵您的武舉。現在又在哪兒呢。”
顧思衣瞧見常思豪。低下頭去。萬福道:“千歲。”
常思豪道:“你說甚麼笑話。”
戚繼光雙睛起亮。折身感激道:“千歲明見。六科當中。多是這類唯恐天下穩定的小人。這些言官百無一能。隻會空發牢騷。沽名釣譽。彆人在陣前浴血。他們卻在前麵拚集是非。不管打勝打敗。老是有他們話說。”
戚繼光擺手謙謝:“甚麼國之棟梁。可不敢當。元敬早聞千歲於大同城外。率百騎衝營。驅畜群、破大寨。炮打中軍。一仗殺得俺答丟盔卸甲。落荒而逃。這一仗打得鬆散。算得奇妙。以虛破實。以陣容造勝勢。可謂有膽有識。深得兵法之要。我看。這國之棟梁四字用在千歲身上。才更加得當。”
常思豪已然今非昔比。一聽他說出這話。又一副大遇知音的模樣。內心已經進步了警悟。淡然道:“言官的事情我也聽過一些。不過想來皇上自有公斷。總不會任人挑釁是非。”
宦海的端方。送財禮不能見光。需得套在封袋當中。封麵寫上幾句切口。指出內裡錢款數量。這切口文官多用文籍詩文。戚繼光是武將。用的軍形兵容之喻。秦朝乃形勝之國。憑江山之險。有兩萬人守禦足抵百萬精兵。故稱“百二秦關”。寫在這裡便是指奉上白銀兩萬。本來以當今的行情。禮金過千已是極重。猜想常思豪見了定然大為震驚。沒想到對方竟毫無感受。並且還翻開看過再往回推。這行動未免太離譜了。
戚繼光愣愣瞧他半晌。目光轉落於地。收回一陣自嘲式地苦笑:“豪傑豪傑……嗬。現在我本身難保。每日如坐鍼氈。說甚麼豪傑豪傑。都是笑話罷了。”
那信封上寫著四個字:“百二秦關。”常思豪不知何意。拿起翻開。隻見內裡厚厚一遝銀票。少說也有百來張。訝然道:“大人何必如此。這禮鄙人可不能收。”說著將信封放下推回。
常思豪道:“這話從何提及。”
戚繼光目光微亮:“千歲公然善戰知兵。一語中的。當時軍中大量吃空餉。兵士人數不敷。並且貧乏練習。且不像現在。又有火銃。又有火炮。有些人不顧軍中環境。仗血氣之勇想出兵與俺答對戰。我兩次上書陳述短長。提出防備戰略。幸而先帝應允采取。才使得京師得以保全。過後朝中人等大讚先帝賢明。我卻被同期幾個主戰的武舉罵得狗血噴頭。當時如有千歲在。元敬定不致受此非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