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大江,伍子胥感激萬分,摘下身邊的寶劍,交給老漁人,說:“這把寶劍是楚王賜給我祖父的,值一百兩金子。現在送給你,好歹表表我的情意。”
公元前546年,晉楚兩國和其他幾個國度,在宋國停止“弭兵集會”(弭兵就是停止戰役)。在此次集會上,晉國的大夫和楚國的大夫代表南北兩個個人媾和,訂下盟約。規定除齊、秦兩個大外洋,各小都城要向晉、楚兩國一樣朝貢。晉楚兩國平分霸權,今後五十多年裡,冇產生大的戰役。
公元前429年,秦躁公卒,其弟公子封從晉國返來繼位,是為秦懷公。
厲共公十年(公元前467年),天空再次呈現彗星, 庶長率兵修補魏城(今山西省芮城縣北) 。
因為此詩旨在稱道,也就是說以“美”為主,以是對秦軍來講有龐大的鼓勵力量。據《左傳》記錄,魯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吳國軍隊攻陷楚國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國求援,“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斷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為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因而一舉擊退了吳兵。能夠想像,在秦王誓師的時候,此詩如同一首誓詞;對兵士們來講,則又似一首動員令。
厲共公十四年(公元前463年),晉國、楚國前來秦國進貢。
秦躁公十四年(公元前429年),秦躁公歸天,秦國海內重臣擁立在晉國的秦厲共公之子(或秦惠公子 )、秦躁公之弟返國繼位,即秦懷公。同年,秦懷公之子秦簡公出世。
在東周諸侯大國爭奪霸權的鬥爭中,大國兼併小國,擴大地盤。但是大國的諸侯不得不把新獲得的地盤分封給建功的大夫。大夫的權勢大起來,他們之間也常常產生鬥爭。大國海內的衝突鋒利起來,都想把爭奪霸權的戰役臨時停止下來。
厲共公六年(公元前471年),義渠前來秦國進貢,綿諸前來求援。
出兵救楚
這位“晉歸”國君很不幸,在位四年,無實權,無政績,最後於公元前425年被庶長鼂帶領眾臣包抄,被迫他殺,身後葬於櫟圉氏。
秦躁公是否有子,史籍無記錄;即便有,也和君位挨不上了,因為大臣們把他弟弟從晉國弄返來擔當了君位,是為秦懷公。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發兵,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秦哀公嬴籍派兵救楚國,秦軍擊敗了吳軍,吳王闔閭才撤兵返國,楚昭王得以複國。
厲共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左庶長在南鄭(今陝西省漢中市漢台區)建城。
老漁人說:“楚王為了追捕你,出了五萬石糧食的賞金,還承諾封告密人大夫爵位。我不妄圖這個賞金、爵位,莫非會要你這寶劍嗎?”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拜孫武為大將,伍子胥為副將,親身帶領雄師,向楚國打擊,連戰連勝,把楚國的軍隊打得一敗塗地,一向打到郢都。
當時,楚平王已經死去,他的兒子楚昭王也逃脫了,留下了其母秦哀公之女伯嬴在郢都。
秦夷公是秦哀公的太子,未繼位即已病故,故秦哀公讓孫子(秦夷公之子)贏寧直接繼位,是為秦惠公。魯哀公三年十月癸卯 (前492年9月27日),秦惠公立十年卒,子秦悼公立。秦惠公元年,孔子在魯國擔負要職(行魯相事);惠公五年,晉國趙氏與智氏結合滅中行、範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