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穆王三年(戊戌,公元前623年),秦又攻晉,楚乘機滅江。江既是晉的盟國,又是秦的同姓國,楚穆王乘秦、晉交兵之機,敏捷攻滅,顯現了楚穆王的機靈與判定。
即位後的他,極力竄改楚國在城濮之戰後的優勢,前後滅江、6、蓼、舒、宗等國,進一步節製了淮南、江北(今安徽中、西部)地區。以是,他在位的十二年裡,海內情勢根基穩定。
齊桓公身後,因宋襄公欲稱霸,楚成王持續尊已死的齊桓公為霸主, 討伐違逆不肖的宋襄公。楚軍與宋軍戰於泓水,射傷意欲稱霸的宋襄公,擊敗宋軍,宋襄公在此役受傷而死 ,楚國軍威大振,楚國自此稱雄中原。城濮之戰時,遭晉國打敗,是以向中原生長受阻。
商臣不允,楚成王被迫自縊死。商臣即位,是為楚穆王。
齊桓公稱霸時,楚成王多次用兵中原與齊國爭霸。楚成王顧忌齊桓公的兵威,與齊國停止召陵之盟,臨時與中原諸侯和好休兵。後率軍滅亡齊國的盟國弦國(今河南息縣)、黃國(今河南民權東南)。
滅黃以後,又持續東進,於公元前646年(楚成王二十六年),攻滅英 (今安徽金寨東南)、六(今安徽六安東北)。至此,楚國權勢已推動到淮河中遊一帶。
召陵盟後,楚國持續北上東進,與齊國爭霸。公元前655年(楚成王十七年),齊桓公大會諸侯於首止(今河南睢縣東),以定周太子之位,周惠王不滿,使周公宰孔召鄭文公,說:“吾撫女以從楚,輔之以晉,能夠少安。”鄭文公公然“逃其師而歸”(《左傳·僖公五年》),不與盟。
齊桓公不聽,仍持續進軍,駐於陘(陘山,楚國北塞,今河南漯河市東)(《左傳·僖公四年》。)。
齊桓公倉猝會宋、魯、陳、衛、鄭、許、曹等國盟於牡丘(今山東聊城東北,當時屬齊地),決定救徐。各國國君“次於匡(今河南睢縣西)以待之”(《左傳·僖公十五年》),由魯大夫孟穆伯率各國軍隊前去救徐。《穀梁》說:“次,止也,有畏也。”
自公元前666年楚子元伐鄭失利後,楚成王、鬥子文於公元前659年、658年、 657年三年中持續攻鄭,鄭國抵擋不住,鄭文公已欲乞降。鄭大夫孔叔以“齊方勤我,棄德不詳”(《左傳·僖公三年》。)
公元前 649年(楚成王二十三年),楚成王以“黃人不歸楚貢”(《左傳·僖公十一年》。)為由,攻打黃國(今河南潢川西北)。
而後兩年,齊桓公雖曾伐厲伐英,以“報婁林之役”(《左傳·僖公十七年》),詭計挽回在淮泗地區的敗勢,但已無濟於事。
同年四月,秦軍渡河攻晉,至肴,安葬肴之役秦軍骸骨而還。秋,楚軍出動攻圍江國(嬴姓,今河南息縣西南),晉亦即舉兵攻楚救江。
公元前645年(楚成王二十七年,齊桓公四十一年),楚成王覺得徐國(徐戎所建,今江蘇泗洪南)親齊親中原諸國,即發兵討伐。
齊、楚對比,楚國臨時掉隊了。楚成王、鬥子文在朝後,麵對齊桓公這位赫赫威名的第一霸主,他們毫不泄氣,一方麵安身於實際,巧與周旋,另一方麵則捕獲機會,大膽進取,在與齊桓公的爭霸中,有聲有色,獲得了嚴峻的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