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又出兵滅黃。《穀梁》說: “楚伐江,滅黃,桓公不能救。”可見楚在滅黃的同時,又攻伐江國(今河南息縣西)。
齊桓公稱霸時,楚成王多次用兵中原與齊國爭霸。楚成王顧忌齊桓公的兵威,與齊國停止召陵之盟,臨時與中原諸侯和好休兵。後率軍滅亡齊國的盟國弦國(今河南息縣)、黃國(今河南民權東南)。
據《史記·楚世家》中記錄,楚成王原立商臣為太子時,曾收羅過令尹子上定見。子上說:“楚國之舉常在少者。且商臣蜂目而豺聲,忍人也,不建立也。”
公元前638年,派兵救鄭,與宋軍戰於泓水,射傷意欲稱霸的宋襄公,擊敗宋軍,宋襄公在是役受傷死,楚國軍威大振,楚自此稱雄中原。
自公元前666年楚子元伐鄭失利後,楚成王、鬥子文於公元前659年、658年、 657年三年中持續攻鄭,鄭國抵擋不住,鄭文公已欲乞降。鄭大夫孔叔以“齊方勤我,棄德不詳”(《左傳·僖公三年》。)
《左傳·文公九年》中記錄,楚大夫範山就及時地對楚穆王說:“晉君少,不在諸侯,北方可圖也。”
可見,各國國君是被迫前來抗楚救徐的,本身卻不敢親臨火線。正麵抗楚倒黴,同年夏,齊等國軍隊又攻打楚之與國厲(今湖北隨州東北),詭計抄襲楚國火線,以解徐之圍。同年冬,宋乘曹軍遠出,襲其國,楚因而乘機大肆打擊,敗徐於婁林(今安徽泗縣東北)。
其間曆經十餘年,楚國有力外顧,社會經濟生長當亦遭到影響。
齊桓公倉猝會宋、魯、陳、衛、鄭、許、曹等國盟於牡丘(今山東聊城東北,當時屬齊地),決定救徐。各國國君“次於匡(今河南睢縣西)以待之”(《左傳·僖公十五年》),由魯大夫孟穆伯率各國軍隊前去救徐。《穀梁》說:“次,止也,有畏也。”
滅黃以後,又持續東進,於公元前646年(楚成王二十六年),攻滅英 (今安徽金寨東南)、六(今安徽六安東北)。至此,楚國權勢已推動到淮河中遊一帶。
而後兩年,齊桓公雖曾伐厲伐英,以“報婁林之役”(《左傳·僖公十七年》),詭計挽回在淮泗地區的敗勢,但已無濟於事。
公元前626年,被太子商臣(楚穆王)和潘崇逼死。楚成王是楚文王少子。公元前671—公元前626年在位。
楚穆王四年(己亥,公元前622年),秦軍攻打從楚之郢(下郢,今河南淅川西南),楚穆王未予理睬。不久,讓君南遷建新都,史稱上郢(今湖北宜城東南)。楚國西境息寧,即移兵東向。同年秋,楚穆王遣成大心(子玉子)、仲歸(子家)率軍滅“叛楚即東夷”的六(偃氏,今安徽六安北)。
召陵盟後,楚國持續北上東進,與齊國爭霸。公元前655年(楚成王十七年),齊桓公大會諸侯於首止(今河南睢縣東),以定周太子之位,周惠王不滿,使周公宰孔召鄭文公,說:“吾撫女以從楚,輔之以晉,能夠少安。”鄭文公公然“逃其師而歸”(《左傳·僖公五年》),不與盟。
公元前645年(楚成王二十七年,齊桓公四十一年),楚成王覺得徐國(徐戎所建,今江蘇泗洪南)親齊親中原諸國,即發兵討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