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正月,曹操的三個兒子被封為縣侯,世子曹丕成為五官中郎將,設置官屬,為丞相副。太原人商曜以大陵起兵,曹操遣夏侯淵、徐晃將其擊破。
袁尚等人逃奔盤據平州的公孫康。這時,有人勸曹操乘勢進擊公孫康,曹操說:“吾方使康斬送尚、熙首,不煩兵也。”遂率軍還師。不久,公孫康公然斬殺袁尚、袁熙,並將其首級獻與曹操。諸將不明以是,曹操說:“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則併力,緩之則自相圖,其勢然也。”因而,曹操攻破三郡烏桓,也完整清除了袁氏權勢。[]
曹操在擊潰劉備後,乘勢想一舉蠶食江東。孫劉兩軍在魯肅和諸葛亮等人的儘力下,結成聯盟,孫權命都督周瑜率軍三萬[133] ,與劉備的兩萬人馬構成聯軍抵當曹操。曹操自江陵東下,至赤壁(今湖北武昌西赤磯山)與孫、劉聯軍接戰倒黴,暫駐軍於烏林(今湖北洪湖東北),周瑜等人在南岸[] ,兩邊隔江對峙。周瑜用詐降之計,命大將黃蓋率小戰船十艘,上裝柴草,灌以膏油,船頭釘上大釘,遁辭投降,向北岸而進,至離曹營二裡之處時,各船一齊燃燒,然後藉助風勢,直向曹軍衝去,曹軍大敗,舟船被燒[] 。曹操率軍從華容道(今湖北監利西北)陸路撤回江陵。撤兵北還。
十一月,曹操行至易水,代郡烏丸行單於普富盧、上郡烏丸行單於那樓率其部下名王來賀。
袁紹是當時北方最強大的一股權勢,也是曹操同一北方最強大的仇敵。袁氏一門,自袁紹曾祖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弟子故吏遍於天下”,權勢本就很大,後袁紹獲得冀、並、幽、青四州之地,氣力大增,有軍隊數十萬人。袁紹以其宗子袁譚、次子袁熙、外甥高乾分守青、幽、並三州,火線安定,兵精糧足。他遴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誌在一舉毀滅曹操。
在客觀上說,官渡之戰中的曹操處於優勢,但因為他能精確闡發客觀前提,長於聽取精確定見,以是能揚長避短,采取精確的計謀戰術,使戰役向無益於本身的方麵轉化,顛末本身主觀上的儘力,終究博得了勝利。此戰以後,曹操擊潰了最大的仇敵袁紹,由他同一北方已是局勢所趨。
蒲月,曹操親率雄師達到無終(今河北玉田)。時正雨季,門路積水,“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曹操從無終人田疇之議,改從一條久已斷絕,但“另有微徑可尋”的線路進軍。在田疇的指導下,曹操雄師登徐無山(今河北玉田北),出盧龍塞(今河北喜峰口四周),“塹山堙穀五百餘裡”,直指烏桓老巢柳城(今遼寧朝陽南)。
四月,曹操親身率兵北上解白馬之圍,他采取謀士荀攸之計,先進軍延津(今延津北一帶),做出要渡河攻擊袁軍的態勢,吸引袁軍分兵西向,然後俄然轉向敏捷趕往白馬。曹操軍俄然殺到,袁軍措手不及,顏良被將軍關羽斬首[24] ,袁軍大敗,白馬之圍遂解。曹操救出白馬軍民,沿黃河西撤。袁紹聞知,當即命文醜、劉備渡河追逐曹操。曹操見追兵漸近,命軍士解鞍放馬,並置輜重於道。袁軍追兵大至,爭搶輜重,陣形混亂。曹操帶領獨一的馬隊俄然殺出,大破追兵,陣斬文醜。曹操初戰得勝,主動撤兵,持續扼守官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