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固基業
走向滅亡
公元271年(建衡三年)陶璜擊破交趾,擒殺西晉設置的守將,光複了交趾,九真郡、日南郡都迴歸孫吳的統治下,後又安定了扶嚴夷,設置武平郡,任命武昌督範慎為太尉。使持續多年的交趾之亂暫告停歇。
區劃
公元276年(天璽元年)晉滅吳的戰前籌辦根基完成。但因為火線鮮賈充等反對峙即伐吳,使伐吳戰役遲延了下來
此時,魯肅從江夏帶來劉備的智囊諸葛亮,表白劉備聯吳抗曹的決計。周瑜亦及時返回,陳述曹操軍隊存在的各種缺點,開戰有得勝的但願。孫權判定決定,以周瑜、程普為擺佈督,與曹操決鬥。
公元211年(漢建安十六年),孫權服從張紘建議,遷徙治所到秣陵,築石頭城,並將秣陵改名為建業。[4]
孫皓期間,三國鼎立局麵崩潰,處於吳晉南北氣力極不均衡的對峙局麵,在外有西晉王朝權勢幾次參與,及內部兵變權勢與敵對政權遙相照應的景象下,此期間的政區建置表現為統縣政區的劃小,此中廣、交二州在軍事行動中,孫吳投入大量的軍事和人力,刺激了地區開辟,辟置了大量新縣及打算新郡。
公元200年(漢建安五年)孫策死,孫策之弟孫權統領孫策舊部,並獲得張昭、周瑜、程普等人幫手。 廬江太守李術不平孫權,但不久便被安定。
漢末黃巾叛逆時,孫堅隨朱儁彈壓黃巾,又參與安定西北邊亂,今後又受任長沙太守轉戰於江南諸郡。董卓之亂。孫堅插手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並立下很多軍功。 打敗橫行一時的董卓而進駐都城洛陽,於公元191年(漢初平二年)征討荊州時戰死,侄子孫賁率其將士憑藉袁術。
漢朝長江以南的多數會隻要吳、山陰等少數幾個,這時增加了建業和武昌兩座大城。吳、會稽、山陰、江陵和夏口等都會也有分歧程度的生長。因為東吳大力招安北方南來的群眾,以及強迫本來住在皖、贛、浙、閩山區的山越群眾出山務農和從戎,再加上60年來冇有顛末大的戰役粉碎,人丁增殖很快,耕地斥地較多。到吳亡時,孫吳在籍人丁有人,此中戶數五十三萬、官吏三萬二千、兵士二十三萬、後宮五千餘人、民口二百三十萬。學者考慮未歸入戶口統計的屯戶、軍戶、吏戶、隱戶以及被世家門閥庇廕的部曲、佃客等人群,以為有550萬人以上 。
孫皓即位之初,曾一度實施善政,一時被譽為“令主”。但不久,他的殘暴一麵就開端閃現。孫皓對臣民殘暴無道 ,本身則驕奢淫逸 ,民怨沸騰。幸陸抗、陸凱等重臣的儘力支撐才讓孫吳苟延殘喘。彆的,孫吳不竭向晉策動戰役,孫皓親率雄師屯駐東關,令吳軍攻打晉江夏、襄陽、合肥、交趾等地。
“吳”作為地理觀點本來是指現中國長江下流南岸一帶地區的一個總稱,封建期間常被用作爵位、國號的稱呼。
孫吳在原江東六郡的根本上,出兵深切各郡險地征討山越,還向西向南拓展。赤壁之戰後連續獲得長沙、江夏、桂陽等地及士燮所據的交州,並在擊敗關羽得荊州之南郡、武陵、零陵等地,根基占有荊州,奠定了孫吳邊境的表麵。
晉滅吳之戰
吳國(229年5月23日 -280年5月1日 ),三國之一,是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盤據政權,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因為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統治地區又居於三國之東,故亦稱東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