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_第591章 吳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公元264年(元興元年),孫休病死。這時蜀漢剛滅亡,交趾又叛吳降魏,魏滅蜀之戰後,蜀吳聯盟不攻自破,孫吳完整處於魏的包抄當中 。孫吳內部情勢不穩,欲立一個較年長的君主。左典軍萬彧向當時握有實權的丞相濮陽興、左將軍張布保舉孫和的宗子孫皓即位。

公元208年(漢建安十三年),孫權由吳郡遷徙治所到都城(今江蘇鎮江)。 同年,劉表病死。此時曹操已根基同一北方,率軍南下,劉表次子劉琮望風而降,隨後大敗憑藉劉表的劉備於當陽長阪。 占據荊州後,曹操給孫權寫信,直意要取下孫吳。孫吳內部分為主戰和主和兩派,主戰以魯肅、周瑜為首,主和以張昭、秦鬆為首。張昭名譽很高,在當時很有壓服力,但孫權精確地估計了情勢,意在與曹操一戰,而非主和。

黃武五年(226年),吳國割交州南海、蒼梧、鬱林、合浦四郡立廣州,呂岱為刺史;交趾、日南、九真三郡為交州,戴良為刺史 。值亂不得入,呂岱擊平之,複還並交部。

荊州之爭

公元221年(魏黃初二年),劉備稱帝,發兵伐吳,孫權因漢軍來犯,擔憂魏國乘機打擊,便主意向魏朝稱臣,並任陸遜為多數督,率領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火線,抵抗漢軍,迎擊劉備。 陸遜死守不戰,粉碎了劉備倚恃上風速戰持久的計謀企圖。不久後陸遜俄然反攻,於夷陵策動火攻,大破漢軍,斬殺蜀將張南、馮習、程畿等;蜀侍中馬良誘使五陵地區的蠻族人反叛,亦被步騭安定,馬良死於亂軍。 劉備大敗,倉促而逃。

公元258年(承平三年),孫綝廢黜孫亮,迎立孫權第六子孫休即位。孫綝與其兄弟五人,皆辦理禁軍軍隊,權力遠遠超越天子。 不久孫綝又被殺死 。孫休在位期間,公佈良製,嘉惠百姓,但並未使孫吳的疲弊之態獲得底子改良。

公元279年(天紀三年),晉武帝命令,以賈充都督司馬伷、王渾、周浚、王戎、胡奮、杜預、王濬和唐彬等八部,分六路大肆伐吳。司馬伷等六將彆離打擊建業的核心六合、當塗,以及長江中遊的重鎮武昌、夏口和江陵等地;王濬和唐彬則帶領滅蜀後所得的水軍,由蜀地逆流東下。 孫吳方麵高低離心,疏於防備,無同一對策,乃至節節失利。 晉軍勢如破竹,孫吳防地快速崩潰。

孫吳共有四個州,彆離為揚州、荊州、廣州、交州。孫吳的邊境範圍,北至廬江郡(現江蘇中部),南通日南郡(今越南中部),西達交趾郡(廣西東部),東臨東海,涵括我國當今浙江、福建、江西、廣東、湖南省的完整地區,以及江蘇、廣西、安徽、湖北省和上海市、還包含當今越南的北部地區。[5]

公元253年(建興二年),諸葛恪征淮南失利,被孫峻等人所殺,大權落入孫峻之手。三年後孫峻病死,將權力交給從弟偏將軍孫綝。孫綝癖好殛斃,殘虐無道,殛斃了孫吳的首要將領呂據、朱異等, 曠日耐久的內爭也使孫吳國力遭到嚴峻減弱。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