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玄指略_第九章:載道於文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心若離學問,貴貧在此心,

德行無有二,人間最第一,

如有無之相,則無能夠觀,

困則生悶意,逸者花色純,

說無乃說有,非有無可說。

聖教付於書,賊子盜書歸,

心生各種性,緣性行聚身,

頌:

真覺與幻覺,二帆一性船,

頌:

人間有無,有二種說,一為人間說,一為世外說,人間說有二,一為見或不見,一為有無相生,世外說有二,一為幻說,一為真說。

彼等不說百脈,不說導引,不說延年,不說益壽,亦無各種造作之法,將心、神、氣三者宣說而學人識道入修真之門,若複後代,雖有過往聖賢直言之教,先人聞之學問而不做精研,因而邪論、悖論多有,民之多知,事亦紛繁,知不善用,禍亂多起,非聖賢過,賊心之罪。

金玉如土石,複如諸草木,

人間即世外,世外本不存,

應自生聰明,學用聖賢言,

求知多聞者,見聖知則貪,

後代癲狂世人,稍有過人,即自言為上,自言能越,因而效仿過往賢者,亦論聖者言辭而成文於人間,自發得能比於聖賢,或有迷妄者非議聖言而自作邪論,比方螟蟲飛遊,敢言越蒼穹,癲傲慢語,為癲傲慢人之所樂,因而貪婪而生名利追逐之事,空耗生命,畢竟不達聖賢真意。

學問非本身,比方地中金,

筆墨與言辭,幻說亦幻現,

命賽過衣服,棄衣貴此身,

各種說,各種法,各種言辭,如是皆為幻事,聖賢豈為計算?是故聖賢不重文辭之教,仲尼平生不自作書,釋迦文佛一世言辭,結束無所,後代賢者,為使眾生明教養,因而闡述過往聖賢身教而成文,聖賢非為留名於世,為使眾生受好處也。

愛衣不愛身,喪命無需問。

迷與明見地,根蒂亦無彆,

有人間出世,世外乃呈現,

衣服為裝潢,不為人真本,

載道於文,不成為也,道非可思,亦非可測,故真道不能載於文辭,文辭所載,不過幻說,言語尚幻,何況文辭?言語能善巧比方而為宣說,複有說言者心境情義之述,筆墨無情偶然,所能載義,微乎其微,故世人讀聖賢典範皆各自有見地,乃如照鏡,自見其麵,非聖賢麵。

聖賢根器者,雖或未幾聞,

善慧純德者,無師自通真,

惡人說聖言,人多迷惡聲,

仲尼曰:“若一誌,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說各種幻法,乃為眾生心施醫藥也,芥蒂皆須心藥醫,各種幻說,活著外為幻,活著間則治其幻心諸病,是故真幻二說,雖起世外,而付人間,因是名為世外說,至於人間表裡皆了達真諦,則人間亦滅,此滅非亡,亦非滅相,此乃不成思議說,若起思議,又落人間想。

多聞學問者亦如此,以貧身而見聖賢知識,如入寶山,不欲空歸,彼等迷戀此事,乃知其非聖賢,何故哉?比方聖王國人,見大地金玉,草木琉璃,華彩敬愛亦如常物,無迷戀想,而貧人習貧為常,見美物不能捨,貧性成焉,是故不能持常態,聖王國人,見眾寶知識,鮮知貴重,視如平常,是故見諸美物,不生迷戀,如常賞玩。

歎:

道在統統不時到處,在乎尋尋覓覓,在乎天涯天涯,日月高低,人間表裡,太一之境地遍處,如是人間說道為一,而道不成說,故強為說一,平生於無何有,而無何有生一。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