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統識無罪,罪在貪嗔癡,執迷與妄圖,乃為底子也。
亦如人間人,貴賤或妍媸,身心相有彆,知識性無彆。
――
汝心歸意境,不隨念想動,念想自來去,而心同虛空。
即此初入靜定,便有無量定相不同,何況厥後,另有無窮量靜定,一一靜定,各個皆有無量定相,過往聖賢,不宣其事,蓋因初學者聖性不備,常易犯過,是故垂教方向,不說纖細,悶頭苦乾,僅此罷了。
知識皆短淺,不如以意觀,觀照如虛空,一片靈自生。
意與辨認離,比方虛與空,意情動生識,氛圍轉出風。
迷情有起亦有儘,在不迷境迷了情,
三元皆純潔,其情意亦純,三元合一處,吉利而止止。
汝是有戀人,非無情之鏡,以無情鏡眼,用心於自觀。
雲是水風聚,雨乃塵水凝,**忽聚散,在虛空化演。
是故說人間,諸法各有彆,一心是一法,學法非學心。
複修靜慮行,身心在沉寂,思識如風起,而意境不動。
識心根在乎,不在於識思,汝欲修定者,念力離念識。
情思無罪惡,罪在濫情思,善惡識無患,善惡性迷心。
――
――
若於靜慮中,情意自不動,彼念風塵落,晴空無陰霾。
――
思慮紛繁起,眠時紛繁散,當於靜慮時,身心得歇息。
――
現在亦不是,現在已疇昔,當下無停止,以無始終故。
是故,初學之法有二,一者自悟自修,二者從學而推行,此二種人,不成相論,不成同業一法,為免相互滋擾,故說非同道者,莫要同業,二人修行,皆不勝利。
認識如雨墜,相續無停止,非虛空有變,雨珠位自變。
――
――
題引:
表麵六合,內觀身心,一劃一也,無二彆也,所謂六合精力,人之精力,亦無彆也,除思識以外,六合與人,無二彆也。
反者,道之動也,情之生也,情既生矣,反合於道,是名修真。
當下即虛空,三世即位移,天下如雨珠,生滅一斯須。
如有自發得,便落存亡地,自解存亡已,離不離隨便。
――
――
功中有象,其功亦有相,功有景,其景亦有相,比方初靜定,於初定之境,另有無量數靜定氣象,或深或淺,或見白或見黑,當觀其想,若離自心而重視於相,則落幻景中,然亦不該怯懦於幻而驚駭,見幻知幻,見想知心,自處涵容,等觀統統。
無內亦無外,乃涵容表裡,人間與世外,正邪亦如然。
常作無常想,常中演無常,離常離無常,亦無離離相。
德其不德,其不德自德也,仁其不仁,其不仁自仁也,修其身心,大愛者君,君愛百臣,百臣愛君,身心之道,無過此也。
無過亦無善,離古亦離今,於此無染地,統統染變出。
莫貪求道果,是怯賊罷了,動手草頭法,即了手歸去。
――
如是一體者,動不動共生,如是二元化,乃是一元形。
虛空無始終,而雨有始終,人一世存亡,而心界無滅。
或有願離世,或有願住世,各依自心性,將心合道情。
徹夜達旦,不愛身軀,作息飲食,無有規律,餘甚愚笨,不自珍惜,願諸人能自保重,善養身心,莫如鄙陋之我,於此晨旦,精力恍忽,略有感慨,妄情儘情,不知所雲,感於意境,讚美為文,作名無始頌,丙申年三月廿九日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