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玄指略_第十五章:答疑略記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後注:

問:書上曾說,大道恒常,心作苦海,法為舟楫,岸名無求,如果冇法,何故過海?

若彼學問者以此法為人解芥蒂,一不解根,二恐誤導,三者自大,若能善修其德,尚能夠善終,蓋因彼等不信因果,自說因果,不信存亡輪轉,妄言之罪,罪在其心,心認短識,說為真本,謬之深也。

何為天德真水,即神明也、亦名元神,乃一元之氣所生第一氣性也,如是名之為天德,真水者,以其能哺育形神故名真水,彷彿一氣而實非一氣,天賦一氣,在人身中,雖百萬分之一,亦足初修矣。

問:請為我詳解天然之道。

比方有民氣修道,欲離人間,彼等頓時則遇各種困難,若彼心退不修,困難則消,亦如欲出水者,頓覺沉重,若能奮力向上,漸得出水安閒;人間誘人,困在水中,恣情悠遊,水深熾熱,漸不得出,水沸之時,一時俱死,名為存亡劫。

問:但是如果靈魂缺失呢?在靈魂不完整的狀況下又該如何辦?

答:在乎一心,善用五行;此心即心君,心君之下,另故意臣,而餘四臟,不有君也;蓋因心君通神,故心有君,以神為體;君之臣,若德行深,臣為君之師,乃保護君者;若君德薄,臣為君之友,與君同列,不善之始也;若君德微,臣為君之臨,不相親善,更無端方;民氣有德,其德有性,樸素之性,乃為天真。

答:適其誌也,有誌向於人間某事,即去行,萬事皆能夠從道,處置人間萬事而不忘道,即名道心;遇事即應精進,不當畏縮,若此時不能精學習功,則今後事上貫穿如何更能親長於道,心莫覺得多麼法易為道,應以本身之事而參悟如何能近道;若誌趣欲入人間,則活著間所誌趣處靠近於道,未有離道之事,若心精進,不時到處能夠洗心,能夠涵養道心。

問:提及適誌,吾有一事不明:吾意欲心機學,為世人排憂解難,然不知從何動手。這邊既冇有學修心機學的,大多數人又持張望不信賴。

答:修道之人,欲越無明之困,修行身心,其將離困時,則如人在水,欲離水時,頓時沉重,此乃脫困之後果,水性之黏纏,亦是魔來拉扯,故當持心謹慎,精進而出,若心退轉,頓回水中,又覺輕鬆,而實非無困。

道功、禪定,二種法實難兼修,若疇昔未學禪定與道功,一心隻修自所知法,則不能兼備,若前日修禪定,後日修道靜,則二種乃為混修,混修之人,比方二馬引車,分向而行,車必破壞,無有他果。

小論:一世一個身心靈魂,靈魂如人手足,隻是精力身的一部分罷了,何況有的人身後,六合劫滅,再次出世就是另一個六合天下了,隻要不是天生的癡傻,心識心神普通的,就算是凡人。

若於順境中,莫沉墮安閒,

若常滿足,便是無求,以此養心,身便歸道。

所謂明心見性,乃禪宗之說,彆宗所說見性,實與禪宗所說,相差甚遠,統統算數比方,不能比量差異。南宗亦有慧光之說,彼等亦說慧眼,彼等慧眼,乃內觀見象之靈眼,門頭光影圓光現罷了,與菩提道所說慧眼天差地彆。

問:何謂適誌?

【播報】存眷「起點讀書」,獲得515紅包第一手動靜,過年以後冇搶過紅包的同窗們,這回能夠一展技藝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