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常知稽式,是謂「玄德」。
上德若穀﹔
生之徒,十有三﹔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覺得教父。
不如坐進此道。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是以賢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整天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
大象無形﹔
老子:「品德經」:第六十四章
用其光,複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老子:「品德經」:第四十六章
大音希聲﹔
老子:「品德經」:第四十五章
知常曰「明」。
財賄不足﹔是為盜誇。
故建言有之:
出世入死。
百姓皆注其耳目,賢人皆孩之。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老子:「品德經」:第四十八章
人之迷,其日固久。
民之處置,常於幾成而敗之。
大邦者下賤,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慎終如始,則無敗露。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
為有為,事無事,味有趣。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孰知其極。其無正也。
老子:「品德經」: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覺得天下母。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故滿足之足,常足矣。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夫唯嗇,是謂早服﹔
挫其銳,解其紛。
不言之教,有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品德經」:第五十九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複守其母,冇身不殆。
老子:「品德經」:第四十二章
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有為之無益。
故立天子,置三公,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有為而無不為。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夫唯道,善貸且成。
是以賢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我無事,而民自富﹔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
我好靜,而民自正﹔
道生一,平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美言能夠市尊,美行能夠加人。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未知雌雄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
益生曰祥。心負氣曰強。
損之又損,乃至於有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敷以取天下。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敷覺得道。
古之以是貴此道者何。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老子:「品德經」:第四十四章
天下無道,兵馬生於郊。
道隱知名。
夫二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早服謂之重積善﹔重積善則無不克﹔
老子:「品德經」:第六十三章
老子:「品德經」:第六十五章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老子:「品德經」:第五十三章
老子:「品德經」:第六十一章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