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56回本,一共有8個本子,現見最早是臥閒草堂刊本,1803(清嘉慶8年)刊印,群眾文學出版社曾據此出影印本。另有:注禮閣刊本、藝古堂刊本、潘世恩抄本(編輯者注:學界普通稱“潘氏抄本”,現上海圖書館有藏)、群玉齋活字本、申報館付梓本、申報館巾箱本、齊省堂增訂本(編輯者注:齊省堂有56回本與60回本,為辨彆,前者普通稱“56回齊省堂本”)。[2][8]
《儒林外史》通過不調和的人和事停止婉曲而又鋒利的諷刺。五河縣鹽商送老太太入節孝祠,張燈結綵,鼓樂喧天,滿街是官吏人家的牌仗,合座有知縣、學師等官員設祭,寂靜厲穆。但鹽商方老六卻和一個賣花媒婆伏在雕欄上看執事,“權媒婆一手扶著雕欄,一手拉開褲腰捉虱子,捉著,一個一個往嘴裡送”。把高貴、寂靜與風趣、輕浮組合在一起,化高貴、寂靜為風趣好笑。[13]
《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兩代人“科第官吏多顯者”(程晉芳《文木先生傳》),共有六名進士,此中榜眼、探花各一名。而其父吳霖起是康熙年間的拔貢。吳敬梓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親病逝。因為不長於管理生存,他過著華侈蕩子餬口。1729(雍正七年),他應科舉時,被斥責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欺侮。後憤激分開故鄉,靠賣文和朋友佈施為生。1736年(乾隆元年),吳敬梓插手博學鴻詞科預試。安徽巡撫趙國麟正式薦舉他入京廷試,但他“堅以疾篤辭”(顧雲《吳敬梓傳》),今後不再插手科舉測驗。至暮年,常處於溫飽交煎。如許的小我經曆,令他本人對考八股、開科舉等利弊感受尤深。[3]而在期間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國已經呈現了本錢主義出產乾係的抽芽,社會大要的繁華袒護不了封建社會的腐朽,統治者彈壓武裝叛逆的同時,采取大興筆墨獄,考八股、開科舉,倡導理學以統治思惟等體例以樊籠士人,吳敬梓反對八股文、科舉製,仇恨士子們醉心製藝,熱中功名利祿的習尚。他把這些觀點反應在《儒林外史》裡,以諷刺的伎倆,對醜惡的事物停止深切的揭穿。[2][3][10]
書名上,“儒林”一詞源出《史記》“儒林傳記”。是“儒者之林”,指學術界等。[11]國史傳記,天然是“野史”,作者專門以“外史”為書名,恰是為了作辨彆,正如作者的好友程晉芳在《懷人詩》中所揭露的:“外史記儒林,描畫何工妍;吾為斯人悲,竟以稗史傳。”則是作一正統記史以外的的儒林傳記,並且作者成心把書中故事假托產生在明朝,以類“野史”,而實際上描畫的倒是清朝遍及的社會餬口,反應了作者同期間的文人在科舉軌製毒害下的厄運。[3][9]
點評觀賞編輯
第一種,50回本的說法,始自程晉芳《勉行堂文集》卷六的《文木先生傳》,謂“《儒林外史》有50卷”,該說風行於道光、鹹豐年間,古人仍有人襲其說,但是向來未見50回本存世,該本可謂並不存在。第二種,55回本,最早來自清朝金和在群玉齋本《儒林外史》的“跋”,該跋稱,吳敬梓的表侄金兆燕作揚州府傳授時有刊刻行世的55卷(55回),且金和還以為第56回“幽榜”(編輯者注:即第五十六回“神宗帝下詔旌賢,劉尚書奉旨承祭”)偶然義,是偽作,因而刪去;但是金和所稱金兆燕時的55回本,卻一向不見,隻要被他刪去“幽榜”的55回本。第三種,60回本,該本隻要一種,即補充齊省堂本,最早的是上海鴻寶齋的石印本,前麵的4回是居世紳(筆名東武惜紅生)所增。[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