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有個小島_第57章 關於“米”的對話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中原國的長度單位在秦時,大抵有了進製的乾係體係,比如,秦朝的長度標準單位是尺,由尺再細分為寸、分、厘、毫,都是十進製。又如再由尺放大能夠出世彆的的單位,如:五尺曰墨,六尺曰步,七尺曰仞,八尺曰尋,倍墨曰丈,倍尋曰常,一百五十丈曰裡等等。如許,長度固然由人體而來,但是最後還是離開了人體,產生了彆的派生出來的單位。”二狗道。

之以是采取從赤道到北極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的根基單位,是基於如許的思慮:15至16世紀,跟著天下帆海奇蹟的敏捷生長,一種與帆海密切相乾的長度單位非常風行,那就是海裡。1海裡約莫是地球大圓角度一分對應的弧長。這對導航非常便利。隻要測量星空與原始位置的角度差值,便能夠直接獲得間隔。新的長度單位也應便利帆海的要求,是以大圓的1/4,即赤道到北極長度的千萬分之一,被視為1米。當時,委員會原還打算將直角度從90°改成100°,如許地球大圓的每1度對應的弧長就是100千米。這會給帆海帶來極大的便利,但是未能實現。”

“它引入了彆的一個難以定義的物理量——秒,或者說,是時候。我們隻要精確地測定時候,才氣精確地測定米啊!那我們如何精確地測定時候呢?”

“米隻是翻譯成中文的叫法。它是一個外來的量。它最早發源於法國,在法文裡叫mètre。中國當代是冇有米這個長度單位。”

“如果實現,那現在的周角就是400度了。”二狗插話道。

作者提示:不喜好物理學的讀者請跳過此章。

1959韶中原國公佈了《關於同一計量軌製的號令》,肯定米製爲我國計量軌製。1977年國務院公佈的《計量辦理條例(試行)》,規定:“我國的根基計量軌製是米製(即“公製”),慢慢采取國際單位製”。1978年又批準建立了由20人構成的“國際單位製推行委員會””,賣力構造天下性的國際單位製推行事情。1979年1月1日,中藥丹方計量開端采取公製。為了包管國度計量軌製的同一,1985韶中原國公佈了《計量法》,第二條規定:“國度采取國際單位製”。自1991年1月1日起,法訂單位製成為我國獨一的法定計量單位。

“是的。”高建持續報告。

“儲存得的再好,也不成能包管它永久冇有任何喪失。萬一哪一天它破壞了,就很難再製作出一個和它長度相稱的米原器。何況它的精度隻要0.1微米,早已不能滿足當代的科學測量的精度需求。在1960年召開的第11屆國際計量大會上,各國代表分歧通過決定,拔除了米原器對米的定義,來由是它既不便利,也不精確。”

“好不輕易答覆了你一個題目,又來一個更難答覆的新題目。下次再說吧!”

公製米一開端並冇有很快獲得其他國度的承認,在英國眼中,公製仍然是‘法國的公製’,因為它的標準再如何說也是基於顛末巴黎的經線測定的。並且,英國這邊的社會環境也並不是很支撐在度量衡方麵停止大刀闊斧的鼎新。 當時法國的貿易和經濟已靠近停業,但英國倒是當時天下上首屈一指的產業強國,過分激進的竄改必然會侵害當下和將來的經濟,特彆是,目前的計量體係也冇有特彆較著的壞處。1824年,英國出台了《大英帝國度量衡法》,將從羅馬人那邊擔當的度量衡標準化,並且肯定長度的標準體例采取了‘秒擺’法。關於長度標準的肯定體例變成了兩個彆係、兩個國度間的較量。顛末冗長的研討,英國的學術機構終究在1841年悻悻地宣佈,秒擺的精度不敷以用來重修長度的標準。子午線法的米才被逐步接管。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