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俠錄_第七十節,天師道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初期玄門直接擔當了漢朝道家和黃老崇拜的傳統,東漢末年張陵創建的天師道,張角創建的承平道都衍生自黃老道。《後漢書·皇甫嵩傳》載:“初,钜鹿張角自稱大賢能師,奉事黃老道。”《資治通鑒·靈帝紀》光和六年載:“钜鹿張角奉事黃老,以妖術傳授,號承平道。”《後漢書·劉陶傳》說:“時钜鹿張角偽托大道,妖惑小民。”從宗教上解釋,承平道拜托和尊奉的“大道”就是“常治崑崙”的尊神太上老君,即神化的老子。[1]張陵為沛國豐人(今江蘇豐縣),本為太門生,安帝延光四年(125年)始學道,後於順帝朝入蜀。據明張普通所撰《漢天師世家》,他在順帝漢安元年(142年)在鶴鳴山自稱受太上老君之命,封為天師之位,創建天師道(因其入教需交納五鬥米,後被蔑稱為五鬥米道)。由其奉老子為太上老君,可知張陵在漢安帝時學道,當是奉黃老道。《三國誌·魏書·張魯傳》言五鬥米道“多數與黃巾類似”,注引《典略》也說玄門主張修“使報酬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五鬥米道實際上對天師道的蔑稱。自古以來,各行各業拜師,都得有見麵禮,這是起碼的端方和禮節。孔子收弟子亦收束脩,即十條臘肉,但汗青上冇有把儒家叫“臘肉教”。整部《道藏》,並冇有記錄天師道弟子自稱為五鬥米道。而五鬥米道的蔑稱,均來自非道家的冊本:

寇謙之在家修煉,固然無效,卻仍然對峙。這一天,他到姨母家串門,見到一個叫成公興的幫工,賣力做活,而形貌卻較獨特,身材魁偉,如象用不完的勁兒。征得姨母同意,他帶成公興回到家裡幫活。成公興在寇家乾活,不怕臟不怕累,深得寇家對勁。

疇昔的學者大多將南朝以及唐朝的玄門支流曲解為上清派(茅山宗),其最大的啟事在於將唐朝的李渤“真係”(《雲笈七箋》卷5)所記上清經篆的傳授挨次以及元朝的劉大彬《茅山誌》(HY304)中記錄的茅山宗師脈譜,曲解為是報告上清派(茅山宗)的譜係。因為將從東晉的楊羲到唐朝的李含光等這些人物的脈譜,曲解成上清派(茅山宗)的譜係,因此陸修靜、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等都被看作是上清派(茅山宗)的羽士。其成果,導致了東晉末今後,江南一帶的玄門支流是上清派(茅山宗),到了唐朝上清派(茅山宗)還是支流這一曲解的產生微風行。

自此,寇謙之以“天師”身份,鼓吹玄門,並對“天師道”停止“三清算”。使天師道以新的麵孔活著間傳播。北魏明帝泰常八年(公元423年),合法秋高氣爽、晴空萬裡的金春季候,寇謙之端坐石室,正誦《老君音誦誡經》,俄然少室山顛,雲蒸霞蔚,靈光普照,在五彩繽紛的雲上端坐著一名神仙,這是老君玄孫,上師李譜文來臨。寇謙之當即走出石室,瞻仰拜見。上師說:“受老君之命,特為授汝能‘劾召百神’,定‘壇位禮拜,衣冠典禮’的《錄圖真經》,並傳授銷鍊金丹、雲英、八石、玉漿之法,望謹慎奉持,幫手北方泰平真君。”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