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作品集(簡體新版)_第56章 碧血劍(56)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袁崇煥當然死力反對,對高第說:“兵法有進無退。諸城既已光複,怎可隨便撤退?錦州、右屯衛一擺盪,寧前就震驚,山海關也失了保障。這些外衛城池隻要派良將守禦,必然不會有傷害的。”高第不聽,命令寧遠、前屯衛也撤兵。

天啟三年玄月,袁崇煥達到寧遠。

但是好景不常,時勢垂垂變壞。天啟天子熹宗越來越喜好做木工。魏忠賢的權力越來越大,儘量闡揚他地痞地痞脾氣中的惡棍、無知、無恥、以及冇法無天。

寧遠現在叫作興城,有鐵路顛末,是錦州與山海關之間的中間站。地濱連山灣,與葫蘆島相距甚近。我真盼望將來總有一日能到興城去住幾天,好好的看看這個處所。

當時袁崇煥仍死力主張築城寧遠。朝廷中的大臣都反對,以為寧遠太遠,守不住。大學士孫承宗是個有見地之人,親身出關巡查,體味詳細環境,接管了袁崇煥的觀點。

袁崇煥一再向下屬提出這個關頭題目。王在晉是萬曆二十年進士、江蘇太倉人的文弱墨客(姑蘇的白麪墨客),底子不懂軍事,目光短淺,膽量又小,聽袁崇煥說要在關外守關,想想事理倒也是對的,便主張在山海關外八裡的八裡鋪築城守禦。他必然想,離山海關太遠,逃不返來,那如何得了?袁崇煥以為隻守八裡的地盤冇有效,核心陣地太窄,起不了樊籬山海關的感化,和王在晉爭辯,王不采取他的定見。因而袁崇煥去處首輔葉向高申請,葉也不睬。

短短三四年之間,從京師戒嚴到東巡廣寧,軍事從守勢轉為守勢,這主如果孫承宗主持之功,而袁崇煥也進獻了很多方略。

熊廷弼在遼東立有大功,蒙冤入獄,百姓都很憐憫他。官方傳播一部繡像演義小說《遼東傳》,描述熊廷弼守遼東的英勇事蹟。魏忠賢的徒黨中有一個名叫馮銓的,他父親當年在遼東作佈政的官,清兵未到,先就鼠竄南逃。《遼東傳》第四十八回有“馮佈政父子奔逃”一節,描述馮銓父子棄職而逃的狼狽醜態,可說是當時的“訊息體小說”。

他到山海關後,作為遼東經略(東北軍區總司令)王在晉的部屬,初時在關內辦事。王在晉見他任事精乾,非常倚重,派他出關到前屯衛去收撫流浪失所的災黎。袁崇煥受命以後,當夜解纜,在波折豺狼當中夜行,四更天時達到。前屯城中將士無不平氣。袁崇煥本是墨客,這一來,兵將都服了他了。

不久孫承宗代王在晉作遼東主帥。天啟二年玄月,孫承宗派袁崇煥與副將滿桂帶兵駐守寧遠,這是袁崇煥領軍的開端。

天啟四年,袁崇煥與大將馬世龍、王世欽等帶領一萬二千名馬隊步兵東巡廣寧。廣寧即今北鎮縣,在錦州之北,與滿清重鎮瀋陽已漸漸靠近了。袁崇煥還冇有和清兵交過手,此次已含有主動應戰的意味。但清兵冇有應戰。袁崇煥一軍通過大淩河的出口十三山,從海道還寧遠。這時清兵已退出十三山。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