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仙緣_元始天尊、玉皇大帝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拙作《金玉仙緣》人物底本大多取材於《封神演義》,但是在《金玉仙緣》裡則冇有相沿《封神演義》中“昊每上帝”、“上帝”的稱呼,而是利用了“玉帝”、“玉皇大帝”之稱,也是基於此種和洋教裡的“上帝”有所辨彆的原因。

玉皇大帝在官方的影響很大,舊是官方很多處所都要供上玉皇大帝(名號各種百般)的牌位來敬奉。風俗上有個有與玉皇大帝相乾的節日,就是農曆臘月二十五日的“接玉皇”,也稱“玉皇出巡日”、“祈福日”、“接福日”等等。人們在這一天裡謹言慎,讓玉皇大帝感覺你或者百口都是好人,來年纔會降福。在明朝劉侗的《帝京風景略》就記敘了官方接送玉皇的景象:“(十仲春)二十五日,五更焚香楮,接玉皇,曰玉皇下查人間也。竟這天,無婦嫗詈聲。三旬日,五更又焚香楮送迎,送玉皇上界矣,迎新灶君下界矣。”

玉皇大帝

做為中國當代原始宗教的大神,這位掌管六合間統統的帝王,其來源非常長遠,在遠前人們的心目中,他就是安排日、月、風、雨等統統天然征象,影響人間禍福,安排統治者神性;社會征象;必定人的壽夭、存亡;決定戰役勝負;謀事的成敗、休咎等等;因為被人們付與了多種神明屬性,這位手中有無窮權力大神明,已經遠遠超出了天然神的範圍,而成為一個兼帶品德屬性的大神明。其在官方的影響也非常大,古時人們動則卜筮,就是為了求得這位天帝的庇佑,而曆代的帝王更是以“天子”(意為天帝的兒子,來到人間以牧萬民)自居,操縱人們的天帝崇拜,操縱“君權神授”的唯心機論來強化其統治權威。

在先秦的很多著作中,都有大量的天帝崇拜內容。如:“時邁其邦,昊子其子也,實右序有周”(《詩經.周頌.時邁》);“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天乃佑命成湯”;“惟時上帝,集厥命於文王”(《尚書.周書》);“天子將出,類乎上帝”(《禮記.王製》)等等。從現有的汗青文獻來看,有關天帝的崇拜非常長遠,能夠說從人們崇拜天然神明,從人間有了帝王統治,天帝崇拜就已經進入了中華公眾的餬口。

在三國時吳人徐整的《三五曆記》(已亡佚,部分段落存於厥後的《承平禦覽》、《藝文類聚》)中,對於盤古開天的故事有著完整的描述:“六合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在此中。萬八千歲。六合斥地。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此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故天去地九萬裡。後乃有三皇。氣候濛鴻,抽芽茲始,遂分六合,肇立乾坤,啟陰感陽,漫衍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首生盤古。病篤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裡。肌肉為田土。發為星鬥。皮膚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華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葛洪在《枕中書》中的描述隻是為盤古增加了一個“真人”和“天王”的封號罷了。

固然“玉皇大帝”被人們付與了這麼多至高無上的稱呼,但人們風俗上還是常以“上帝”、“昊每上帝”、“天公”相稱。但是到了近代,跟著國運式微,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殖民化侵犯,洋教在中國也有了必然程度的影響力,漸成氣候。因為洋教裡也有個“上帝”,為了辨彆和貶低洋教裡的“上帝”,“玉皇大帝”在近代則是遍及風行,而“上帝”之類的稱呼則垂垂的從官方淡出。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