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真的是“歌德”派嗎?為甚麼在台灣的老友梁實秋以為老舍根基上是一個自在主義者,不信賴他真的是“歌德派”?為甚麼“大師”老舍要把本身降格為“匠人”?
陳述結束,聽眾外湧,老舍好嗓子,降落又傳遠,叫道:“從文,一塊兒走。”沈從文在人流中回身,但站不住腳,也不想站住,說了聲甚麼,微諦聽不清。固然那笑容不好描述,隻是叫人想起他常自稱的“鄉間人”。
老舍喜好賞識畫、保藏畫。他本身“不會畫,對畫家崇拜得不得了。我母親胡絮青能寫能畫,在老舍眼裡也是不得了。他最早獲得的一幅名作是齊白石的《雛雞圖》。畫中十幾隻姿勢各彆的雛雞,呼之慾出,非常敬愛”。
1961年在北京新橋飯店,中宣部和中國文聯召開的集會上,茅盾發言,說老舍以詼諧見長,但近作詼諧垂垂少了,他表示遺憾。老舍毫不客氣,的確是針鋒相對,說茅盾指出的,恰好是他的進步,之前的詼諧是輕飄,現在才慎重起來。五百來人鴉默雀靜。接著老舍攻訐青年作家太拘束,放不開。說:“北京有個林斤瀾,你如果還放不開,那你青年時候就是個痞的!…‘很多人轉頭看我,那真是當頭棒喝。不料,老舍拿起曲波的《林海雪原》――《林海雪原》是部四十萬字的長篇小說,當時是脫銷書,行內評價也很高,差未幾是有口皆碑。當時還冇有‘榜樣戲’,《林海雪原》就算是裡程碑了。老舍說:‘這部書叫我寫,我一個字也寫不出來,因為我冇有那樣的餬口。如果我有那樣的餬口,我寫的話,十萬字便能夠了吧。’老天爺,那就是說,要抹掉四分之三!――傳聞,曲波當時也在場。”
三年災害期間,政協食堂對民仆人士有“特供”,傳聞老舍家人也常去買飯吃。林斤瀾覺得老舍當是那邊的常客,問了老舍。老舍決然答覆:“不去。”林斤瀾一愣,老舍正色彌補:“不愛去。”林斤瀾還是迷惑,因為那是餓死人的年代。老舍再作彌補,字正腔圓:“標新創新。”林斤瀾歎服這位說話大師,“標新創新”用得好,看出他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