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鬚溝》寫出後,北京人藝找在北京師範大學任教的焦菊隱當導演,焦極有藝術天稟,他感覺《龍鬚溝》太薄弱,不宜演出。人藝一再儘力,焦菊隱最後同意了,說就讓導演和演員共同豐富這部戲吧。195 1年2月2日《龍鬚溝》在北京劇院初次上演,獲得龐大“勝利”。而後一向演到年底,盛況不衰。
有的。如果本身死守孤單,也不是不成能。早在1957年,西方有客人來,就問過他,為甚麼要插手那麼多活動,你是個作家,就該用心寫作。
是以說,作為作家的老舍是實在存在的,對國度如骨如血的眷戀也是存在的(如抗戰時)。老舍是個比較龐大的人。趙樹理有一次剛從蘇聯返來作陳述,說不肯多住,來由是“屋裡屋外冇處所吐痰”。說著說著,右手提上左袖口,給大師看一隻腕錶,歎道三頭毛驢的價。他還把音樂說成牛叫馬叫,一時成了名言。老舍不是如許簡樸的人。魯迅活著時說他“世故”,首要說的是先前的作品。林斤瀾以為老舍是一個故意機的,聰明過人、知人知世的人。他八麵小巧,以“外場”和“交遊”聞名,是一個充滿衝突的兩麪人!
林斤讕就以為:老舍是文藝界共同政治的快手和妙手。建國以後為這個活動阿誰活動寫了三十多個腳本,此中頒發的二十幾部,包含話劇15部,歌劇3部,曲劇1部翻譯局1部。為出籠的半成品、幾次點竄的草稿更是無從計算,不為外人所知。建國後遭到帶領的正視,剛寫了《龍鬚溝》,便得了“群眾藝術家”的高帽,他就不能不努力的稱道。但他骨子裡畢竟是個作家,他曉得甚麼是藝術品,甚麼不是。他在30年代初就寫過一本《文學概論講義》,他以為中國的藝術實際起碼是不發財的。不發財的啟事是我們的先賢古哲多數把文學當作“載道”、“明理”的奴婢,當作一種改頭換麵的哲學、政治、倫理、品德等等說教的東西,它固有的規律反倒成了不敷道的微末之技。就是在50年代“稱道”的間隙,老舍也寫過理性文章,用以嚴厲爭鳴,如《論悲劇》、《好學苦練,進步著品格量》、《創作的繁華和進步》等等。他在《自譴》中說道:“文藝不是我的浮橋,而是我的生命。”
實在他明白本身在乾甚麼。
林斤瀾說,他初期瞥見老舍時,凡是頭上戴一頂英國呢子弁冕,穿一身剪裁合體、麵料講求的絳色西裝,戴金絲眼鏡,手執文明棍,活脫脫一個洋名流。他進會場,右手拄棍,左手托帽,有點措“手”不及。他眼睛往四周瞧瞧,說:“找不到釘子,帽子還是掛在我的頭上吧。”大師都笑,他本身不笑。當時新中國建立,他的確很衝動,對政治也就主動共同。
1954年12月,老舍寫出《茶社》,1957年《茶社》在《收成》創刊號頒發。可惜受“大躍進”影響,《茶社》隻演了3個月,被迫停演。5年後,人藝對腳本老舍與馮乃超作了點竄,插手了“反動”與“抵擋”等主題,老舍未置可否。即便如許,它很快也遭到擠兌,演出幾十場後,悄悄停演。直到1979年,人藝為記念老舍誕辰80週年,第三次把它搬上舞台,獲得龐大勝利。巡迴到德國、法國、美國等地演出,都遭到熱烈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