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聽身邊之人,靠近幾分低聲提示道:“相公可還記得,當日我們家那兩丫環,為何特來書房尋妾身?”
點頭認同夫君的此番提示,已順口接道:“素齋本來就絕非獨此一家,即便不算上那些名刹古寺,也是很多。待等那小淨台寺以荷花為宴的名聲傳出。定是吸引世人的視野。而祭奠當時在場的盧姓親族當中,必能有所耳聞。隻需稍作遐想,便可將這些日子來對於淥水山莊的存眷,轉移了大半。”
“何止於此。夫君此番前來,可感覺這山道已是便得平坦了很多?”問及道途之事,這旁盧臨淵不由已是一愣,不待再作細想已是悠悠吐出一句:“倒是比起客歲祭奠之前,走得安穩多了。”
現在,眼看著那般世外瑤池地點,就此頹廢式微下來,倒是於心不忍。因此伉儷倆商討著幫村一二,也在道理當中。
“妾身天然是欣但是往!”轉而看向劈麵那兩個。明顯已是明白何因的丫環,撇了撇嘴:“隻是你們兩個卻不能一同跟從了。”
忙是定神平複了笑意,附耳說與一旁夫君曉得,也是引得一陣低聲發笑:“卻不知,隔壁那位得悉本相以後,又該是如何作想?”
直到將最後一道菜肴傳授結束,這盧家的二房奶奶纔不由得心頭一怔,由此脫手交於寺院當中,倒也是不錯之法。起碼今後好些日子裡,不管是前次參與祭奠的族親也好,還是隨行往京的大房也罷,皆會曉得那淥水山莊的仆人,已將食單傳於小淨台寺了。
旁的不提,單是廟門前的那一大片荷花池邊,已再冇了昔日的蕭瑟氣象。取而代之的是,遊人三兩成群。即便不是那特來祈福、還願之人,也定是會在此稍作逗留。
正待伉儷倆相視一笑,悄悄點頭重又轉向窗外精美之際,那男人侃侃而談之言,卻已將兩人的目光引了疇昔。
一傳聞起這位,不消多問便知定是與那田產一樁有些乾係。
雖比淺顯水榭寬出三分不足,卻因這層層圍起的竹簾,頗顯龐大便是其間的不敷之處。但基於,內宅女眷在此停歇賞景之人,也是日趨增加,故而一時之間撤了潔淨,倒是不成。
“另有這滿池的沁人暗香,與亭中的美食好飲,也算是另一相得益彰之處!確切令人驚奇的很,此等佛門世外之人,又怎會如此曉得世人之心,竟然想出在此修建一水榭涼亭,供人小憩品茶?”不覺已是獵奇環顧了屋內一遍。
“現在山頭一片,也由我家購置下來,卻為何又盯上了餘下那四十畝良田來?”略略沉吟一二,才轉向身邊相公問道:“莫不是縣中再無富戶之家,購買旁的田產不成。若非這般,卻不免有些能人所難了吧,起初已知我家是借了內債,纔將那片山頭全數拿下。現在又來摸索,這縣尊到底是如何作想?”
不覺輕歎一聲:“這無關莊中之事,已被我這兒自行省卻了。”卻好似俄然記起了甚麼,轉而又言及之前所提:“想來,那位縣尊還真是急性子,前日藺管事就曾有提及,縣衙中的那位沈書吏來。”
那旁尚未誇耀完,隻見這旁二奶奶幾乎將才入口的香茗噴出。這匾額上所提四字,那裡是出自旁人之口,清楚就是本身與那兩丫環偶然提及涼亭那樁時,信手落在紙上的。
開初之時,不過是為了將這頗令外人窺視之物,假托淥水山莊之名撇開身外,也可就此絕了大房之想。卻不想,那旁放心做法事的副寺,早已起了心機惟要采集回山,一解寺中香火日趨衰頹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