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揚明_第十五章 提南峒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漢黎之間的買賣一向是不平等的——山貨實在賣不出幾個錢,一頭山豬也換不到二三斤鹽,他們都喜好漢人的鐵耕具,但是代價貴得離譜,幾大簍穀子才氣換一把鐮刀,除了峒主和少數有錢的地主,誰也買不起。

領導是張明禮的族親,也姓張,叫張成。他因販鹽常常深切黎區,對黎族的餬口狀況微風俗很熟諳。

關頭是人為,符峒主承諾出一百個女子,並且是年青未嫁的。冇等夏天南開出價碼,他就交了底牌——每個女子每月做工包吃住,人為用鹽付出,每月十斤鹽,一百人就是每月一千斤鹽。

進入山地後,山勢並不險要,沿路能夠看到一小塊一小塊的山間的小片地盤,種著即將收割的稻子,比較陡峭的山坡上也有蒔植過的陳跡,綠色的山林裡如同脫毛的毯子,不時暴露一塊塊的黃色,這就就是百姓們種的山欄了――這是一種近乎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體例。

一起上,從他的先容中得知,靠近漢人縣城的黎族普通都編入了都圖,也就是編戶齊民,普通所稱的“熟黎”,接管漢人辦理,一樣的征稅當差,他們多數有些地步,但是產量比漢人的地少很多,多數人還得向峒主——也就是官府任命的土官——佃種些地盤,打長工,平時無事就去山裡打獵或者采紅白藤(海南的特產)拿到市上去賣換鹽米耕具,不過到到漢區不但要過巡檢司,可駭的是路上另有明虎帳地:輕則被訛詐過路錢,重則貨色都被搶去,小命都不保。多數人的日子都過得很苦。

震驚歸震驚,出於販子的賦性,他還是假惺惺地表示代價是否能低一點。

公然,符峒主奉告他,黎區有兩種棉花,一種是樹棉,一種是草棉——實在樹棉就是木棉,草棉就是長絨棉和細絨棉的統稱。

度數再低的酒也是酒,有了酒做光滑劑,談起事情就更輕易了。夏天南趁機套出很多其他的環境。他模糊記得汗青書上說中原的棉紡織技術是經黃道婆從瓊州傳到中原的,那麼瓊州本地必然有棉花。

峒主是個老頭子,姓符,叫符南地,會說比較流利的瓊州話。頭髮已經發白,神采也不甚好――厥後他們才曉得峒主五十剛出頭,不過遵循17世紀的標準在任那邊所都算個老者了。夏天南獻上了見麵禮——精鹽和耕具。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