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_第13章 論語雍也(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6.18 子曰:“質①勝文②則野③,文勝質則史④。文質彬彬⑤,然後君子。”

【原文】

②而:這裡是“與”的意義。

【原文】

①觚:音gū,當代盛酒的器具,上圓下方,有棱,容量約有二升。厥後觚被竄改了,以是孔子以為觚不像觚。

【原文】

樊遲問孔子如何纔算是智,孔子說:“用心努力於(倡導)老百姓應當順從的品德,尊敬鬼神但要闊彆它,便能夠說是智了。”樊遲又問如何纔是仁,孔子說:“仁人對難做的事,做在人前麵,有收成的成果,他得在人後,這能夠說是仁了。”

6.24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③矢:同“誓”,此處講發誓。

【評析】

子貢說:“假如有一小我,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賙濟大眾,如何樣?能夠算是仁人了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的確是賢人了!就連堯、舜尚且難以做到呢。至於仁人,就是要想本身站得住,也要幫忙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本身過得好,也要幫忙人家一同過得好。凡事能就近以本身作比,而推己及人,能夠說就是實施仁的體例了。”

6.23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①;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孔子這裡所說的“智者”和“仁者”不是普通人,而是那些有涵養的“君子”。他但願人們都能做到“智”和“仁”,隻要具有了這些品德,就能適應當時社會的要求。

③矣夫:語氣詞,表示較激烈的感慨。

【譯文】

①質:儉樸、天然,無潤色的。

【原文】

6.28 子見南子①,子路不說②。夫子矢③之曰:“予所否④者,無厭之!天厭之!”

④病諸:病,擔憂。諸,“之於”的合音。

【評析】

【註釋】

【譯文】

孔子說:“孟之反不喜好誇耀本身。敗退的時候,他留在最後保護全軍。快進城門的時候,他鞭打著本身的馬說,‘不是我勇於殿後,是馬跑得不快。’”

【原文】

孔子說:“具有中等以上才乾的人,能夠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在中等程度以下的人,不成以給他講高深的學問。”

宰我所問的這個題目的確是比較鋒利的。“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對此,孔子的答覆彷彿不那麼令人佩服。他以為下井救人是不需求的,隻要到井邊尋覓救人之法也便能夠了。這就為君子不誠懇救人找到如許一個藉口。這恐怕與他一貫倡導的“見義不為非君子”的觀點是截然相反的了。

孔子說:“曉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評析】

孔子說:“一小我的儲存是因為樸重,而不樸重的人也能儲存,那隻他幸運地製止了災害。”

【譯文】

【註釋】

【評析】

【註釋】

【譯文】

【註釋】

6.30 子貢曰:“如有博施①於民而能濟眾②,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③其猶病諸④。夫⑤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⑥,可謂仁之方也已。”

公元前484年,魯國與齊國兵戈。魯國右翼軍敗退的時候,孟之反在最後保護敗退的魯軍。對此,孔子賜與了高度評價,鼓吹他提出的“功不獨居,過不推委”的學說,以為這是人的美德之一。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