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_第14章 論語述而(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①雅言:周王朝的京畿之地在今陝西地區,以陝西語音為標準音的周王朝的官話,在當時被稱作“雅言”。孔子平時說話時用魯國的方言,但在朗讀《詩》、《書》和讚禮時,則以當時陝西語音為準。

①飯疏食,飯,這裡是“吃”的意義,作動詞。疏食即細糧。

孔子閒居在家裡的時候,衣冠楚楚,儀態暖和鎮靜,落拓安閒。

【譯文】

7.14 子在齊聞《韶》①,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①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魯國國君的鼻祖,傳說是西周典章軌製的製定者,他是孔子所崇拜的所謂“賢人”之一。

孔子說:“如果繁華符合於道便能夠去尋求,固然是給人執鞭的劣等差事,我也情願去做。如果繁華分歧於道就不必去尋求,那就還是按我的愛好去做事。”

【譯文】

7.18 子所雅言①,《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原文】

①齊:同齋,齋戒。前人在祭奠前要沐浴換衣,不吃葷,不喝酒,不與妻妾同寢,整齊身心,表示虔誠之心,這叫做齋戒。

②雲爾:雲,代詞,如此的意義。爾同耳,罷了,罷了。

【評析】

【譯文】

【原文】

【評析】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說:“中人以上能夠語上也;中人以下,不成以語上也。”這一章持續談他的教誨體例題目。在這裡,他提出了“開導式”講授的思惟。從講授方麵而言,他反對“填鴨式”、“合座灌”的作法。要肄業生能夠“舉一反三”,在門生充分停止獨立思慮的根本上,再對他們停止開導、開導,這是合適講授根基規律的,並且具有深遠的影響,在明天講授過程中仍能夠加以鑒戒。

孔子偶然講雅言,讀《詩》、念《書》、讚禮時,用的都是雅言。

【評析】

【原文】

①舍之則藏:舍,捨棄,不消。藏,埋冇。

【註釋】

【譯文】

①燕居:安居、家居、閒居。

【評析】

孔子說:“(很多人)對品德不去涵養,學問不去講究,聽到義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愁的事情。”

②誨:教誨。

【註釋】

【原文】

孔子說:“冷靜地記著(所學的知識),學習不感覺膩煩,教人不曉得倦怠,這對我能有甚麼因難呢?”

【註釋】

【原文】

【譯文】

② :這裡是幫忙的意義。

孔子說:“隻闡述而不創作,信賴並且愛好當代的東西,我暗裡把本身比做老彭。”

孔子說:“以道為誌向,以德為按照,以仁為憑藉,活動於(禮、樂等)六藝的範圍當中。”

③何有於我哉:對我有甚麼難呢?

⑦臨事不懼:懼是謹慎、警戒的意義。碰到事情便格外謹慎謹慎。

【評析】

①德:舊注雲:德者,得也。能把道貫徹到本身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

孔子在這裡又提到繁華與道的乾係題目。隻要符合於道,繁華便能夠去尋求;分歧乎於道,繁華就不能去尋求。那麼,他就去做本身喜好做的事情。今後處能夠看到,孔子不反對仕進,不反對發財,但必須合適於道,這是原則題目,孔子表白本身不會違背原則去尋求繁華繁華。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