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_第15章 論語述而(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註釋】

實在,隻用有一個魚鉤的釣竿垂釣和用網捕魚,和隻用箭射飛翔中的鳥與射巢中之鳥從本色上並無辨彆。孔子的這類做法,隻不過剖明他本身的仁德之心罷了。

【評析】

③宿:指歸巢歇宿的鳥兒。

7.23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①其如予何?”

【註釋】

7.26 子曰:“賢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①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②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③而為泰④,難乎有恒矣。”

7.25 子以四教:文①、行②、忠③、信④。

【註釋】

②恒:指恒心。

孔子說:“有如許一種人,能夠他甚麼都不懂卻在那邊平空締造,我卻冇有如許做過。多聽,挑選此中好的來學習;多看,然跋文在內心,這是次一等的聰明。”

【註釋】

【評析】

④潔己:潔身自好,儘力涵養,成為有德之人。

在孔子的看法當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卻否定本身是生而知之者。他之以是成為學問賅博的人,在於他愛好當代的典章軌製和文獻圖書,並且勤奮刻苦,思惟敏捷。這是他總結本身學習與涵養的首要特性。他這麼說,是為了鼓勵他的門生髮奮儘力,成為各方麵的有效人才。

②與:讚成。

孔子經常向各地的人們鼓吹他的思惟主張。但在互鄉這個處所,就有些行不通了。以是他說:“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這從一個側麵表現出孔子“誨人不倦”的態度,並且他以為不該死抓著疇昔的弊端不放。

公元前492年,孔子從衛國去陳國時顛末宋國。桓魋傳聞今後,帶兵要去害孔子。當時孔子正與弟子們在大樹下練習周禮的典禮,桓魋砍倒大樹,並且要殺孔子,孔子趕緊在門生庇護下,分開了宋國,在逃竄途中,他說了這句話。他以為,本身是有仁德的人,並且是上天把仁德付與了他,以是桓魋對他是無可何如的。

【原文】

②行:指德行,也指社會實際方麵的內容。

【評析】

【評析】

【譯文】

【譯文】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譯文】

7.27 子釣而不綱①,弋②不射宿③。

①斯:就。

⑤不保其往:保,一說包管,一說保守。往,一說疇昔,一說將來。

④信:以實之謂信。誠篤的意義。

【評析】

①桓魋:魋,音tuí,任宋國主管軍事行政的官——司馬,是宋桓公的後代。

7.21 子不語怪、力、亂、神。

【譯文】

【註釋】

①文:文獻、古籍等。

【評析】

孔子說:“上天把德付與了我,桓魋能把我如何樣?”

③忠:儘己之謂忠,對人經心極力的意義。

孔子說:“賢人我是不成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這便能夠了。”孔子又說:“善人我不成能看到了,能見到始終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這也便能夠了。冇有卻假裝有,空虛卻假裝充分,貧困卻假裝充足,如許的人是難於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原文】

【原文】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