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_第3章 論語學而(3)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⑥告諸往而知來者:諸,同之;往,疇昔的事情;來,將來的事情。

1.13 有子曰:“信近①於義②,言可複③也;恭近於禮,遠④熱誠也;因⑤不失其親,亦可宗⑥也。”

孔子說;“當他父親活著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察看他的誌向;在他父親身後,要考查他的行動;如果他對他父親的公道部分耐久不加竄改,如許的人能夠說是儘到孝了。”

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見《詩經・衛風・淇澳》。有兩種解釋:一說參議揣摩彆離指對骨、象牙、玉、石四種分歧質料的加工,不然不能成器;一說加工象牙和骨,切了還要磋,加工玉石,琢了還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譯文】

和是儒家所特彆倡導的倫理、政治和社會原則。《禮記・中庸》寫道:“喜怒哀樂之未發謂當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楊遇夫《論語疏證》寫道:“事當中節者皆謂之和,不獨喜怒哀樂之發一事也。和今言合適,言得當,言恰到好處。”孔門以為,禮的推行和利用要以調和為貴。但是,凡事都要講調和,或者為調和而調和,不回禮文的束縛也是行不通的。這是說,既要遵循禮所規定的品級不同,相互之間又不要呈現反麵。孔子在本章提出的這個觀點是成心義的。在仆從社會,各品級之間的辨彆和對峙是很嚴厲的,其邊界涓滴不容混亂。上一品級的人,以本身的禮節節文顯現其威風;下一品級的人,則懷著害怕的表情唯命是從。但到春秋期間,這類社會乾係開端分裂,臣弑君、子弑父的征象已屬常見。對此,由子提出“和為貴”說,其目標是為和緩分歧品級之間的對峙,使之不致於分裂,以安寧當時的社會次序。

②人:指有教養、有知識的人,而非民。

【譯文】

②和:調和、調和、調和。

①禮:在春秋期間,“禮”泛指仆從社會的典章軌製和品德標準。孔子的“禮”,既指“周禮”,禮節、典禮,也指人們的品德標準。

【註釋】

【原文】

【譯文】

②行:音xìng,指行動舉止等。

④斯:這、此等意。這裡指禮,也指和。

②義:義是儒家的倫理範圍。是指思惟和行動合適必然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禮”。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溫馨,對事情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邊去匡副本身,如答應以說是好學了。”

【評析】

①其:他的,指兒子,不是指父親。

①就:靠近、看齊。

④道:偶然候是普通意義上的名詞,不管吵嘴、善惡都能夠叫做道。但更多時候是主動意義的名詞,表示善的、好的東西。這裡表示“公道內容”的意義。

【評析】

孔子但願他的弟子以及統統的人們,都能夠達到貧而樂道、富而好禮如許的抱負境地,因此在平時對弟子的教誨中,就把如許的思惟講授給門生。貧而樂道,富而好禮,社會上不管貧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能夠保持社會的安寧了。孔子對子貢比較對勁,在這段對話中能夠看出,子貢能獨立思慮、舉一反三,因此獲得孔子的讚美。這是孔子教誨思惟中的一個明顯特性。

①近:靠近、合適的意義。

⑥宗:主、可靠,普通解釋為“尊敬”似有不當之處。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