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筆談_第10章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易》象九為老陽,七為少;八為少陰,六為老。舊說陽以進為老,陰以退為老;九六者,乾坤之畫,陽得兼陰,陰不得兼陽。此皆以意配之,不然也。九7、八六之數,陽順、陰逆之理,皆有所向來,得之天然,非意之所配也。凡歸餘之數,有多有少。多為陰,如爻之偶;少為陽,如爻之奇。三少,乾也,故曰老陽,九揲而得之,故其數九,其策三十有六。兩多一少,則一少為之主,震、坎、艮也,故皆謂之少陽,皆七揲而得之,故其數七,其策二十有八。三多,坤也,故曰老陰,六揲而得之,故其數六,其策二十有四。兩少一多,則多為之主,巽、離、兌也,故皆謂之少陰,皆八揲而得之,故其數八,其策三十有二。物盈則變,盈為老,故老動而少靜。休咎悔吝,生乎動者也。卦爻之辭,皆九六者,惟動則有占,不動則無朕,雖《易》亦不能言之。《國語》謂:“貞屯悔豫皆八”、“遇泰之八”是也。古人以《易》筮者,雖不動,亦引爻辭斷之。《易》中但有九六,既不動,則是七八,安得用九六爻辭?此流俗之過也。

司馬彪《續漢書》候氣之法:“於密室中以木為案,置二十律琯,各如其方。實以葭灰,覆以緹穣,氣至則一概飛灰。”世皆疑其所置諸律,方不逾數尺,氣至獨本律應,何也?或謂,“前人自有術。”或謂,“短長至數,冥符造化。”或謂,“支乾方位,自相感化。”皆非也。蓋彪說得其略耳。唯《隋書》誌論之甚詳,其法:先治一室,令地極平,乃埋律琯,皆使上齊,上天則有淺深。冬至陽氣距空中九寸而止,唯黃鐘一琯達之,故黃鐘為之應。正月陽氣距空中八寸而止,自太蔟以上皆達,黃鐘大呂先已虛,故唯太蔟一概飛灰。如人用針徹其經渠,則氣隨針而出矣。地有疏密,則不能無差忒,故先以木案隔之,然後實土案上,令堅密均一。其上以程度其概,然後埋律其下。雖有疏密,為木案所節,其氣自平,但在調其案上之土耳。

江南人鄭夬曾為一書談《易》,其間一說曰:“乾坤,大父母也;複姤,小父母也。乾一變生複,得一陽;坤一變生姤,得一陰。乾再變生臨,得二陽;坤再變生遁,得二陰。乾三變生泰,得四陽;坤三變生否,得四陰。乾四變生大壯,得八陽;坤四變生觀,得八陰。乾五變生姤,得十六陽;坤五變生剝,得十六陰。乾六變生歸妹,本得三十二陽;坤六變生漸,本得三十二陰。乾坤錯綜,陰陽各三十二,生六十四卦。”夬之為書,皆荒唐之論,獨占此變卦之說,未知其是非。予後因見兵部外郎秦君玠,論夬所談,駭然歎曰:“夬那邊得此法?玠曾遇一異人,授此數曆,推往古興衰運曆,無不皆驗,常恨不能儘得其術。西都邵雍亦知大略,已能洞休咎之變,此人乃形之於書,必有天譴,此非世人得聞也。”予聞其言怪,兼複甚秘,不欲深詰之。今夬與雍、玠皆已死,終不知其何術也。

古之卜者,皆有繇辭。《周禮》:“三兆,其頌皆千有二百。”如“鳳凰於飛,和鳴鏘鏘”;“間於兩社,為公室輔”;“專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如魚A1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國滅之,將亡,闔門塞竇,乃自後逾”;“大橫庚庚,予為天王,夏啟以光”之類是也。今此書亡矣。漢人尚視其體,古人雖視其體,而專以五行動主,三代舊術,莫有傳者。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