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筆談_第33章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按,文蛤即吳人所食花蛤也,魁蛤即車螯也,海蛤今不識。其生時但海岸泥沙中得之,大者如棋子,細者如油麻粒。黃白或赤相雜,蓋非一類。乃諸蛤之房,為海水礱礪光瑩,都非舊質。蛤之屬其類最多,房之堅久瑩潔者,皆可用,不適指一物,故通謂之海蛤耳。

蒿之類最多,如青蒿一類,自有兩種:有黃色者;有青色者,《本草》謂之青蒿,亦恐有彆也。陝西綏、銀之間有青蒿,在蒿叢之間,時有一兩株,迥然青色,土人謂之香蒿,莖葉與常蒿悉同,但常蒿色綠,而此蒿色翠綠,一如鬆檜之色。至暮秋,餘蒿並黃,此蒿獨青,氣稍芳香。恐前人所用,以此為勝。

麻子,海東來者最勝,大如蓮實,出柘夢島。其次上郡、北地所出,大如大豆,亦善。其他皆下材。用時去殼,其法取麻子帛包之,沸湯中浸,候湯冷,乃取懸井中一夜,勿令著水。明日,日中暴乾,就新瓦上輕挼,其殼悉解。簸揚取肉,粒粒皆完。

《本草注》:“橘皮味苦,柚皮味甘。”此誤也。柚皮極苦,不成向口,皮甘者乃柑耳。

枸杞,陝西極邊生者,高丈餘,大可作柱,葉長數寸,無刺,根皮如厚樸,甘美異於他處者。《令媛翼》雲:“甘州者為真,葉厚大者是。”大抵出河西諸郡,其次江池間圩埂上者。實圓如櫻桃,全少核,暴乾如餅,極膏潤有味。

古法采草藥多用仲春、八月,此殊未當。但仲春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識耳,在藥則未為良時。大率用根者,如有宿根,須取無莖葉時采,則津澤皆歸其根。欲驗之,但取蘆菔、地黃輩觀,無苗時采,則實而沉;有苗時采,則虛而浮。其無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時采,則根生已足而又未衰。現在之紫草,未花時采,則根色鮮澤;花過而采,則根色黯惡,此其效也。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用芽者自從本說;用花者,取花初敷時;用實者,成及時采。皆不成限以時月。緣土氣有遲早,天時有愆伏。如高山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白樂天《遊大林寺》詩雲:“人間四月芳菲儘,山寺桃花始盛開。”蓋常理也。此陣勢高低之分歧也。如筴竹筍,有仲春生者,有三四月生者,有蒲月方生者謂之晚筴;稻有七月熟者,有八玄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謂之晚稻。一物同一畦之間,自有遲早,此物性之分歧也。嶺嶠微草,淩冬不凋;並汾喬木,望秋先隕;諸越則桃李冬實,朔漠則桃李夏榮,此地氣之分歧也。一畝之稼,則糞溉者先芽;一丘之貉,則後種者晚實,此人力之分歧也。豈可統統拘以定月哉!

藥議

稷乃今之穄也,齊、晉之人謂即、積皆曰祭,乃其土音,無他意也。《本草注》雲:“彆名穈子。”穈子乃黍屬。《風雅》:“維秬維秠,維穈維芑。”秬、秠、穈、芑皆黍屬,以色為彆,丹黍謂之穈。今河西人用(麻本)字而音穈。

《本草注》引《爾雅》雲:“蘦,大苦。注:甘草也。伸展生,葉似荷,莖青赤。”此乃黃藥也,其味極苦,故謂之大苦,非甘草也。甘草枝葉悉如槐,高五六尺,但葉端微尖而糙澀,似有白毛,實作角生,如相思角,四五角作一本生,熟則角坼。子如小扁豆,極堅,齒齧不破。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